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引言分析:1949.10—1956.1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12—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5—1976.10“文革”时期(十年动乱)1978.12—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邓、江、胡、习为核心的四代领导人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课标: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被炸毁的广州海珠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过渡时期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②原因:(3)结果:1952年完成恢复,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4)意义:巩固了政权,为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疯狂搜刮;多年的战争破坏。(2)措施:农村:发展农业;开展土改;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9%80%11%重工业农业其他工业【思考】从此图可看出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较小,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实行“一五”计划:(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1)背景:(2)指导思想:(依据)“一化”(发展生产力)“一体”“三改”(生产关系)“两翼”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时间:1953—1957年(4)主要内容(基本任务):国内: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但工业基础薄弱;国际:苏联援助。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5)特点:1956年7月12日,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载重汽车。鞍山钢铁厂重新投入生产1954年,扩建中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在安装新机器。1956年9月10日,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6)建设成就:(7)历史意义:提前超额完成: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部门:(2)内容:(3)实质:(4)意义: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实行和平赎买(利润分配“四马分肥”)。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变革生产关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存在问题:工作过粗、过急;脱离生产力实际)3、三大改造:(1953——1956年)探究:(1)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如苏联。④从各行各业的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①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②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①地区:东北地区。②原因:A、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发达。B、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较好。(与日本相关)C、离苏联近,易接受苏联的援助。(2)结合“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哪?并分析原因。(3)“一五计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英两国,这是由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排除C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经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供应计划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A项与史实不符;粮食统购统销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①背景:②指导思想:③内容:④评价:1、成功的探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滋长“冒进”行为。分析正确,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方针:1956.91956.4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2)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60年代初)。①背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③效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到1965年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调整”是中心环节,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④评价:没从根本上清算“左”倾错误。②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①内容: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强调:速度是灵魂,是中心环节。)②影响: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规律。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的错误:(1958)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报告中正式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还宣称:“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在中国开展起来。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探究一:以上图片说明大跃进错在何处?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以粮为纲农业跃进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留下荒山秃岭全民大炼钢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探究二:以上图片反映出大跃进产生了何种影响?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小土群运动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信息: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究三:“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提示: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急于求成,缺乏建设经验;受苏联赶超美国的影响。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表现失误危害后果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左”倾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态环境;挫伤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中心:工业)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即“一大二公”)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1958)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3)启示和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66--1971--1973--1975--1976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1966-1976)1、原因:1966年,“文革的爆发”。爆发周恩来恢复、调整复苏邓小平全面整顿(回升)结束2、表现:⑴有效的政策、制度被废除了;⑵工厂停工;工人干部“闹革命”;⑶1966—1968,损失了千亿元。⑷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逐年下降。国民收入损失近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3、纠“左”(调整):⑴周恩来的调整:(1971—1973)⑵邓小平的调整:(1975.全面整顿)4、启示、教训:⑴要正确分析、认清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⑵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全面整顿的实质:系统的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的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2、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
本文标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7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