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清代相关制度参考文件总整理
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總整理5-2-7(1):八旗制度15-2-7(2):八旗制度25-2-7(3):內閣/翰林5-2-7(4):清代任官方式5-2-7(5):清代行政法5-2-7(6):清代官制5-2-7(7):都察院5-2-7(8):管理/總理大臣5-2-7(9):學歷表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5-2-7-1八旗制度1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每十人設一長,每三百人設一牛彔額真,五牛彔設一扎蘭額真,五扎蘭額真設一固山額真。總領七千五百人。每固山額真設左右梅勒額真。八個固山額真,即為八旗。=>固山額真──梅勒額真──扎蘭額真──牛彔額真。順治十七年,定八旗官漢字官名:固山額真→都統梅勒額真→副都統扎蘭額真→參領牛彔額真→佐領駐防首都的八旗,其機構有:領侍衛府(親軍營)、八旗驍騎營、八旗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八旗步軍營。健銳營、火器營、虎槍營、巡捕營、防範兵。如:親軍營由領侍衛內大臣統率。步兵營由步兵統領統率,步兵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有時由大學士乃至親王兼任。八旗駐防之地:畿輔以至各省、東三省、蒙古、新疆。=〉有畿輔駐防兵、東三省駐防兵、各省駐防兵、藩部兵。都統:從一品。(與將軍同)全國有設都統:張家口都統兼管察哈爾游牧事,一般也稱「察哈爾都統」。天津水師都統、歸化城都統、烏魯木齊都統……等等。副都統:正二品。(次於將軍)駐守地若有將軍,則由將軍兼轄。若無將軍,則獨立行使權力。副都統獨立行使權力的:熱河副都統、山海關副都統、直隸密雲副都統、青州副都統。將軍兼轄副都統的:盛京將軍兼轄:盛京、錦州、熊岳(副都統)。西安將軍兼轄:西安、涼州(副都統)。江寧將軍兼轄有二:江寧、京口(副都統)。杭州將軍兼轄有二:杭州、乍浦(副都統)。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吉林將軍兼轄:吉林、寧古塔、白都納、三姓、阿勒楚喀(副都統)。福州將軍兼轄:福州(副都統)。廣州將軍兼轄:廣州(副都統)。荊州將軍兼轄:荊州(副都統)。黑龍江將軍兼轄: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副都統)。綏遠城將軍兼轄:綏遠城(副都統)。成都將軍兼轄:成都(副都統)。寧夏將軍兼轄:寧夏(副都統)。另外:定邊將軍、伊犁將軍,則只有將軍,沒有副都統。滿洲國是清代的本國。滿人無不在旗,則國中容一八旗,即中國之中涵一滿洲國。淺視八旗,以為是清代的一種兵制,如清史稿以八旗入〈兵志〉。但八旗與兵事相關,實因滿洲有軍國民制度。故不得捨其國而獨認其為軍。一國(滿洲國)盡隸於八旗。八和碩貝勒為旗主,旗下人稱為屬人,屬人對旗主有君臣之分。八貝勒分治其國,無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為首長。可名曰聯邦制,或曰聯旗制。後來皇權漸至超乎八貝勒之上。清代宗室待遇有所謂「八分」。即指八旗。直到光緒中期以前,清皇子封王,除了開國八王以外,例不世襲。八旗都統,舊為八旗臣屬。康熙年間,旗之行政,盡屬都統。該旗王貝勒祇受其分得之包衣,受俸餉於旗內。但雍正年間,則直以親王為都統,自後更為常制。滿洲八旗: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其包衣、佐領不著編立所由。下五旗:一、正紅旗:包衣參領五──第一參領,佐領一,分管二。第二參領,佐領二,管領二。第三參領,佐領一,分管二。第四參領,佐領一,分管二。第五參領,佐領一,分管三。二、鑲白旗:包衣參領五──第一參領,佐領三,管領四。第二參領,佐領一,新增佐領二,管領四,新增管領一,分管一。第三參領,佐領一,管領四。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第四參領,佐領一,管領四。第五參領,佐領一,管領三,分管二。三、鑲紅旗:包衣參領五──第一參領,佐領二,旗鼓一,管領四。第二參領,佐領二,分管二,管領三。第三參領,佐領一,分管六。第四參領,佐領一,管領一,分管五。第五參領,佐領一,管領一,分管五。四、正藍旗:包衣參領五──第一參領,佐領三,管領一,分管四。第二參領,佐領五,管領一,分管四。第三參領,佐領三,分管九。第四參領,佐領三,管領五。第五參領,佐領五,管領一,分管五。五、鑲藍:包衣參領五──第一參領,佐領四。第二參領,佐領四。第三參領,佐領四。第四參領,佐領三,管領一。第五參領,佐領四,管領二。綠營與勇營綠營:清軍名義上的主體是八旗兵,實際上則是綠營與勇營。綠營,歸兵部管轄。駐於京師者:巡捕營或京營。由八旗的步兵統領指揮。駐於地方者:該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稱為提督。但受該省總督或巡撫節制。提督之下有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職。太平天國之亂,綠營已無作戰能力,故改編為巡防營。勇營: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後來成為軍隊主力,綠營僅存虛名。稱為勇營。勇營以營為單位。每營四哨。每哨八隊。統領──分統──營官──哨官──隊官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官名內大臣年表所收: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護軍統領、前鋒統領、步軍統領總尉、內務府總管、鑾儀衛。辦事參贊領隊大臣所收:青海辦事大臣葉爾羌參贊大臣錫伯營領隊大臣西藏辦事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索倫營領隊大臣庫車辦事大臣伊犁參贊大臣察哈爾領隊大臣和闐辦事大臣科布多參贊大臣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塔爾多哈台參贊大臣額魯特領隊大臣英吉沙爾辦事大臣烏什永寧城領隊大臣庫倫辦事大臣惠寧城領隊大臣庫爾喀喇烏蘇台辦事大臣烏魯木齊領隊大臣烏什永寧城辦事大臣巴里坤領隊大臣阿古蘇辦事大臣古城領隊大臣吐魯番領隊大臣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5-2-7-2八旗制度2兼充或特簡的官職一、文職:內閣: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兼理大臣,無員限。滿、漢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內特簡。中書科:稽察科事內閣學士,滿、漢各一人。由內閣學士內特簡。理藩院:管理院務大臣,滿洲一人。特簡大學士為之。翰林院:掌院學士大學士、尚書內特簡。文淵閣領閣事,三人。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掌院學士兼充。文淵閣直閣事,六人。內閣學士、少詹事、講讀學士兼充。國史館總裁特簡。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滿員由大學士以下、都察院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兼充。漢員由大學士、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掌院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國子監祭酒等官,由翰林出身者兼充。起居注館,日講起居注官,滿洲十人,漢十有二人。由翰、詹各官簡用。主事,滿洲二人,漢一人。以科甲出身者充之。太常寺:管理寺事大臣一人。滿洲禮部尚書兼。光祿寺:管理寺事大臣一人。特簡。鴻臚寺:管理寺事大臣各一人。滿洲禮部尚書兼。國子監:管理監事大臣一人。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陵寢官:三陵總理事務大臣盛京將軍兼充。東陵:總管大臣一人。泰寧鎮總兵兼內務府大臣簡充。西陵:總管大臣。泰寧鎮總兵兼內務府大臣簡充。順天府:兼管府尹事大臣。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奉天府:兼管府事大臣一人。盛京五部侍郎內特簡,後歸將軍兼管。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二、武職: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都統、前鋒營護軍統領、副都統內特簡。御前大臣。王、大臣兼任。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無常員。俱侍衛內特簡。故事:凡宿衛之臣,惟滿員授乾清門侍衛,若因貴戚或異材的緣故,才更擢入御前行走或御前侍衛。漢藉經常只能擔任大門上侍衛,若能擔任乾清門侍衛,已是極崇高的職位。後扈大臣二人。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任。前引大臣十人。內大臣、散秩大臣、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兼任。侍衛。清太祖自將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爰遴其子弟,命曰侍衛。分作四等。鑾儀衛:掌衛事大臣。以滿、蒙王、公、大臣兼授。前鋒營:前鋒統領。王、公、大臣兼領。圓明園八旗、內務府三旗護軍營:掌印總統大臣一人。本營總統大臣內特簡。總統大臣無員限。王、公、大臣兼任。三旗包衣驍騎營參領。內務府郎中兼充。步軍營: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親信大臣兼任。火器營:掌印總統大臣一人,總統大臣無員限。王、公、侍衛內大臣、都統、前鋒營護軍統領、副都統內特簡。健銳營:掌印總統大臣一人,總統大臣無員限。王大臣兼任。總理行營大臣六人。宗室、蒙古王大臣兼任。神機營:掌印管理大臣一人。親王、郡王兼任。管理大臣無員限。王、公、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前鋒營護軍統領、副都統內特簡。虎槍營:總統無員限。王、公、大臣兼任。總領六人。上三旗各二人,自一品至五品內特簡。嚮導處:掌印總統大臣一人。總統大臣內特簡。總統大臣無員限。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兼任。上虞備用處:管理大臣無員限。王、公、額駙、滿蒙大臣內特簡。善撲營:總統大臣無員限。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內特簡。三、內務府:內務府:總管大臣無員限。滿洲大臣內特簡。圓明園總管事務大臣,無員限。特簡。暢春園總管大臣,無員限。特簡。頤和園、靜明園、靜宜園總管大臣,無員限。特簡。咸安宮官學管理事務大臣一人。本府大臣內特簡。協理大臣一人。各部院滿尚書內特簡。總裁,滿洲二人,漢四人。翰林院讀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以下兼充。武英殿總裁,滿、漢各一人。尚書侍郎內簡。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四、八旗八旗:都統、副都統將軍、經略大臣、辦事大臣、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經略大臣、大將軍、將軍,本從王、貝勒、貝子、公、或都統、親信大臣中簡命,遇征伐時置,畢乃省。八旗制度建立之後,各地駐防工作交給將軍、都統職司。於是將軍始專為滿官,西北邊陲大臣、城守尉各官,亦概定滿缺。自畿輔達各省,分列將軍、都統及大臣鎮撫之。八旗官職,雖非兼充,也非特簡。但獨立成為一個系統。與其他官職不相混淆。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5-2-7-3內閣天聰十年各設大學士一人。順治元年增設學士。順治二年,增設侍讀學士、侍讀等官。順治九年,設典籍。順治十六年,裁學士、侍讀等官。康熙十年,仍補學士以下等官。乾隆十三年,去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為定制,即保和、文華、武英三殿,文淵、體仁、東閣三閣。乾隆五十八年,廢除大學士兼尚書銜。所有兼攝虛銜,一併裁汰。乾隆以後,內閣的組織與員額漸定。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均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如由尚書持簡,亦為正一品。學士,滿洲六人,漢四人,從二品。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從四品。滿漢大學士:順治元年設六員。康熙間率用四員。雍正年多用至六員。乾隆十三年定制滿漢各二員。大學士均由補授後請旨,兼殿閣及六部尚書銜。但乾隆五十八年,廢除大學士兼尚書銜。所有兼攝虛銜,一併裁汰。閣名凡六: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六個殿閣的大學士從保和殿到東閣,有一個由高到低的次序,可以由低到高的升遷。如張廷玉先任文淵閣大學士,再華文華殿大學士,最後升到最高的保和殿大學士。不過乾隆以後,保和殿大學士只授過傅恒一人,即使連晚清的李鴻章也只授文華殿大學士而已。協辦大學士:初期未有定額設置,遇有大學士在內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選人員協辦閣務。雍正元年到五年間,曾有署大學士。六年,又有額外大學士。十年到十三年,再設協理大學士。到乾隆四年,才有協辦大學士,後來改為常設。大學士之副職。滿漢各一人。以六部尚書特簡充任,俱從尚書本銜,為從一品。自雍正年以來初置,與大學士同釐閣務。學士:清代相關制度參考文件整理張藝曦研究整理兼禮部侍郎銜,乾隆五十八年以後去兼銜。滿洲六人,漢人四人。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古二人,漢人二人。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卿銜,後停兼銜。侍讀:滿洲十人,蒙古、漢軍、漢人各二人。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少卿銜,尋(順治年間)停兼銜。典籍:滿洲、漢軍、漢人各二人。順治九年置。中書:滿洲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人三十人。大學士職位雖然重要,但有時成為加官,事例不少。如乾隆二十九年,尹繼善授文華殿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任。三十五年,阿爾泰授武英殿大學士,仍留四川總督任。而如李鴻章與曾國藩,也都是總督兼官。雍正以後,權在軍機而不在內閣。大學士基本上是榮譽銜,因此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大學士所兼的某部尚書,也是虛名,並不管部。各部自有尚書。如果需要某大學士暫時管某部事務,會專門加「管理某部事務」的名義。大學士到某部後,該部滿漢尚書分坐左右,該大學士坐在正中,所以大學士又稱為「中堂」。由於大學士常作榮譽銜,故軍機不少都是大學士,而領班軍
本文标题:清代相关制度参考文件总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