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2012·北京,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辍笔谈笑风生间.或(jiàn)李代桃僵.(jiāng)B.针灸仗义直言蹙.额(chù)毛骨悚.然(sǒng)C.蹂躏再接再励檄.文(xí)百舸.争流(kě)D.垫付绿草如荫游说.(shuì)乳臭.未干(chòu)答案:A解析:本题将字形和字音两个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分别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和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B项,“直”应为“执”,“蹙”应读“cù”;C项,“励”应为“厉”,“舸”应读“ɡě”;D项,“荫”应为“茵”,“臭”应读“xiù”。2.(2012·北京,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D.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B项,句式杂糅,“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D项,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跑来”后加“效果”。3.(2012·北京,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的脂肪酸,还有油酸。菜籽油能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它对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A.必须抑止防治B.必须抑制防止C.必需抑止防治D.必需抑制防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必须”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抑制”和“抑止”的区别在语素“制”和“止”上,“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没法“防治”。4.(2012·北京,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但正常情况下,,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②③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和连贯的能力。答题时先整体把握语段的表述主体与中心,本段材料表述的核心对象是“引力波”。再注意上下句关键词语的提示和照应作用,在第一空和第二空之间,“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是个十分重要的句子,由此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选④。5.(2012·北京,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的能力。“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012·北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古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B.景淳竟.死竟:居然C.反赆.以货,遣归赆:赠送3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上文可知,范景淳病卧久矣,最终死去,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此处“竟”可以理解为“终究”或“最终”。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归语境,代入辨别。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莫舍我吾宁舍之而受祸B.然独好周人急然其行最著C.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D.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前一句中“以”是表反问的固定结构“何以……为”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句中的“以”表修饰关系,理解为“卧倒草中哭号”。A项中,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项中,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项中,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将两句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的比照后推断。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杖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答案:D解析:D项中,“里”是乡里的意思。“寄其里人家”应译为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材料的能力。文章第二段的末句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子弟捧着习作,到李疑的家拜访求教,李疑因此得到一点儿粮食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本来就十分贫困,但是李疑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家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没有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李疑答应了他。李疑邀请他就座,洒水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居住,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早上、晚上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儿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您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您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呢?”范景淳说:“如果您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带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4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范景淳的两个儿子将钱财的一半赠给李疑,李疑推辞,没有接受,反而送给他们一些东西,打发他们回家。平阳的耿子廉带着刑具被押解到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怎么会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那么母子都活不成了。我宁可冒着风险收留她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离开,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大家都称赞李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士大夫们都喜欢与他结交,见到李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啊!”李疑读书、写文章都很好,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可是他高尚的品行却为人们所称道。太史公宋学士说:我和李疑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李疑的事迹来规劝世人。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11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2012·北京,10)(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三、四句并非全写晴天的景色,五、六两句并非纯写雨天的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此处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风吹落花”呈现出的是具有“轻”“静”特点的意境,因此说“以动衬静”是较为妥当的。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
本文标题: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8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