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之部第1单元书愤
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书愤本课话题——爱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爱国之志。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唯愿长报国”的誓言。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衰.(shuāi)鬓.(bìn)千载.(zǎi)伯仲.间(zhònɡ)(2)多音字散(sǎn)散文(sàn)散步伯(bó)伯父(bǎi)大伯子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闻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字,名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得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名誉)隳名.城,杀豪杰(有名的,著名的)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用作动词,传名,闻名)(2)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常识·速览][识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创作很多诗歌,今存九千多首,是现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主要作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探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被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文脉·梳理][文白·对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如山。楼船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对镜照看发现自己早两鬓斑白。《出师表》这一篇文章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精析·文本]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愤”的?[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题目]【答案】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全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2.有人把“气如山”理解为“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结合本诗谈谈自己的理解。[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案】理解成“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只是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这样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却是说不通的。承上句理解,“早岁那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自上前线,勘察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3.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妙处在哪里?[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答案】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写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这在文学上是采用了“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构成了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生动、画面壮阔。4.如何通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来理解诗中作者的感情?[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答案】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涵着豪壮的感情。从早年的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年华空老!诗人心中之愤焉能不涌上笔端?定义: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差别、辨别是非。作用:(1)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2.写法指点(1)首先确定是否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分析对比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2)具体阐述对比的作用,如何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来突出对比的艺术效果。3.迁移应用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这段文字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做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南国的秋天也有其特色,但作者认为“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样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对比方法的使用让我们既了解了江南秋的特色,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佳作·领悟](教师用书独具)城市与文化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800年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情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⑥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⑦中国有“古城卫士”之誉的阮仪三教授曾大声疾呼: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他指出,人们经常误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至于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一味追求经济回报。他们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这无疑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⑧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⑨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是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⑩从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点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的形成,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需要有历史文化的滋润,有历史传说的熏染。这种独特的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更需要有文化素养的人来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久而久之,这种独特的文化就成了这个城市的灵魂。1.悟开头段落的作用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从文章结构上看,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论述做铺垫;从内容上看,是为了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之部第1单元书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9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