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01 刘华彬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内容和要求 - 副本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科技与信息处2013年5月一、现状分析二、存在问题三、对象及分类四、工作目标五、总体工作思路六、主要内容一、现状分析(一)修复保护需求1、总量:国有文物藏品3000多万件(套)一级文物约6万件(套)二级文物约98万件三级文物251万多件考古发掘,每年增加35,000件。2、需要保护修复量“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结果: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200余万件(占16.5%),一级文物3,000余件。二级文物12余万件。三级文物30余万件。任务艰巨(二)保护修复能力基础机构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人才队伍规范化管理技术成果标准规范机构中央级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科研机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行业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上海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点省级博物馆及考古所保护实验室及仪器文物、博物馆系统省级以上(含)的科研机构84家,共建成499个实验室,其中,常规实验室153个、专门仪器室139个、修复室142个、其他类65个,总面积达28,074平方米;共拥有2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为9,9246.2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小型科研仪器设备(含修复设备)3,296台,总价值5,9720.6万;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85台,总价值3,9525.6万元。人才队伍专职保护修复技术人员2000多人但是真正能够熟练掌握修复技术只有300-500人尤其是一线从事保护工作的修复人员严重短缺规范化管理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资质单位50家,乙级资质44家;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62家,二级77家。标准化建设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制定相关标准129项,已颁布53项(国标6,行标47)。其中,针对馆藏壁画、石质、金属、竹木漆器、纸质、纺织品等不同材质文物,从文物病害与图示、保护方案编制,到对保护修复流程、可移动文物管理等方面,编制了系列标准。技术成果“十五”,“十一五”在金属文物、壁画、彩绘文物、丝织品、饱水简牍和漆木器脱水保护、纸张保护、户外大型铁质文物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保护技术成果;《馆藏文物保护环境关键技术》《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成果作为国家文物局推荐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目录。《馆藏文物保护技术手册》系列丛书和《馆藏文物修复报告》编撰和出版二、存在问题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2、管理跟不上,执行力度不够3、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基础条件薄弱4、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修复资金投入缺口巨大5、预防性保护工作严重滞后,藏品环境控制条件措施缺失6、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三、对象及其分类对象:馆藏珍贵文物即一、二、三级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一级文物单独编制方案报批)。四、工作目标1、构建并形成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体系。2、一、二、三级以上文物和部分重要出土文物得到科学保护。3、全面改善馆藏珍贵易损文物保存环境,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降低文物损毁率。4、提升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机构、人员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五、总体工作思路目标业务建设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建立全国文物保护修复网络6个综合中心31个区域修复中心93个推广站业务建设防病治病诊病文物诊病文物健康评测项目治病文物本体修复保护项目防病预防性保护项目六、主要内容1、文物健康评测;2、文物本体修复保护;3、预防性保护;4、能力建设提升达标文物健康评测包括文物现状调查、资料档案、数据库建设、检测分析和评估、规划和方案设计及其相关标准、人员培训、资料出版等方面内容。文物本体修复保护项目包括保护实施组织设计、本体修复、效果评估、档案库、标本库、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及其修复报告的出版。预防性保护项目现状:一是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修复能力普遍薄弱。目前我国85%的省级文物收藏单位中文物保护和修复实验室基础设施简陋,缺乏先进、适用的文物病害检测实验仪器和现代化、标准化的修复工具,难以满足高水平保护修复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地市级等基层文物收藏单位在此方面的建设更是严重滞后。二是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普遍堪忧。恒定和洁净的保存环境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目前只是部分新建的省级博物馆和地(市)级博物馆具备文物保存环境调控功能,许多文物收藏单位缺少必要的保存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保管设施设备严重短缺,文物堆积裸放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文物自然损毁严重。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一、支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的文博单位改善其分析检测、保护修复设施和装备,提升保护能力。二、支持重要文物收藏单位开展保存微环境质量调控工作和文物柜架囊匣的配置工作,将保护关口前置。通过预防性保护专项工作,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体系。一批馆藏珍贵文物上架入匣,珍贵馆藏文物普遍能够得到经常性养护和预防性保护,为展出的珍贵文物提供稳定、适宜、安全的展出环境。三、目前,各地开展文物现状分析、检测等评估工作,大多只是为了配合保护修复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存在开“大药方”的倾向,容易造成对文物的过大干预应象重视“治病”环节一样重视“诊病”的环节,加大对文物现状和健康性评估单项工作的支持。4、通过珍贵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能力提升达标专项的实施,使我国7+3个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中心的设施设备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先进行列,加之31个省部共建区域性保护国家修复中心、93个技术推广站以及15个移动系修复实验室的建成和发展,建立起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全国三级网络和移动修复网络;文物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的合理布局,使我国文物行业在科技资源整合、自主创新能力、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珍贵文物保护综合能力得以极大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谢谢!
本文标题:01 刘华彬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内容和要求 - 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3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