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保教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婴幼儿发展的基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2、成熟,3、环境,4、教育,5、内在需求三、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1、主要观点(1)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进行,由机体预先成熟决定。(2)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结构的变化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变化机制由生物规律决定,心理机构变化是心理形态的转变,但内在仍然由生物机制决定。(3)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和学习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控制过程,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发展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和机体的机制所固有的,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4)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改变实现。2、评价:看到了遗传、和有机体的作用,也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夸大了生物机制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否认了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是片面的。四、华生的心理发展观(1)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实验法,并用刺激——反应(s-r)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2)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第一、否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否定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五、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个体在环境中可能有多种反应,哪些行为保留下来或更可能再次发生,取决于行为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强化。操作性行为的重要性,又叫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强化对象的主动性。(1)强化要及时(2)强化的时间安排——间歇性强化和固定强化(3)慎用惩罚:没有教导出新的行为;产生怀恨心理;对惩罚本身的看法六、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观察学习的过程榜样的作用。需要教育的引导。自我效能的重要性。七、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人格: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自我理想与良心)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评价: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但是,过分强调性(力比多)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教育遗传对人的影响。八、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分为八个阶段(危机)第一、婴儿期(0-1.5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第二、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第三、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与内疚感第四、学龄期(6-12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第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第六、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评价:首先: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其次,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成人期,把发展定位终身性质,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有利教师具体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九、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日内瓦学派研究认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就是研究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认知发展是生物发展的扩展,其中,智力发展控制情绪、社会性及道德发展。智力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反映在行动上,行为被图式控制。人的认识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要通过不同的心理过程完成。同化、顺化、平衡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皮亚杰按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依次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低级行为图式2、前运算阶段(2-7岁)(1)知觉集中倾向——片面性(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思维的具体性(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形成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1)假设演绎推理(2)命题推理(3)组合推理评价:第一、提出具有辩证法的发展理论,虽有唯心主义色彩第二、过程明晰、记录详尽,并进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第三、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具有开创性十、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维果茨基1、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产物,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2、心理发展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社会交互作用对人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类心理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儿童心理发展离开教育也无法实现。3、心理发展的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技能语言符号中间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4、三个重要问题: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两种水平),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十一、瓦龙的心理发展观——巴黎学派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1、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规律(1)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内外因原理(2)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3、研究方法首先,主张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其次,特别强调要注意运用方法时的观点,即参照系十二、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实验法(二)观察法(三)谈话法(四)作品分析法(五)问卷法十三、0-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及教育第一年,是婴儿期,也是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1)生理的发展原始的动作反应。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如吸允反射、觅食反射;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另外还有抓握反射、游泳反射(2)心理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婴儿与其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是积极发动者、维持者、促进者。0.5-1岁,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3)教育——父母及婴儿的照顾者注意第一、善于辨别信号,满足需要第二、多和孩子交往第三、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第四、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四、1-3岁儿童心理发展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1)生理的发展学会独立行走,使用工具和游戏,(2)心理的发展语言的形成;思维的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突出表现是独立行动的愿望强烈)十五、幼儿期儿童的身心发展(3-6岁)1、幼儿初期第一、行为具有的情绪性强烈,第二、爱模仿,第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2、幼儿中期第一、爱玩、会玩第二、思维具体形象第三、开始能够遵守规则第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3、幼儿晚期第一、好学、好问第二、抽象概况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第三、个性初具雏形十六、婴幼儿身心发展趋势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1、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到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从零乱到成体系十七、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律1、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身体)和近远原则(运动)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十八、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十九、幼儿感知发展的趋势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过程主动性增加;效率提高二十、感知觉规律与幼儿教育1、适应现象2、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二十一、幼儿注意的发生1、原始的注意行为——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而地位降低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1)新生儿的选择性注意——视觉偏好、脸偏好(2)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偏好:复杂的、曲线、不规则、密度大、集中的、对称的婴儿选择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表现一是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物理特征向意义转变),二是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范围的扩大和复杂化)(3)有意注意的萌芽有意注意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行为二十二、幼儿注意的发展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的发展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小班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容易无意注意,但是稳定性差易转移;中班注意范围广,时间长、集中程度高;大班时间更长、注意指向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2、有意注意的发展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是注意的积极主动的形式。婴儿末期和学前初期萌芽;学期前发展比较缓慢;幼儿期逐步形成发展3、注意的品质的发展(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二十三、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1、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2、针对幼儿注意的教育(1)排除无关刺激干扰(2)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3、家长注意(1)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2)适当控制幼儿的玩具和图书数量(3)不要反复向儿童提要求(4)要求、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二十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及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步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不断发展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二十五、幼儿想象的发生1、想象发生的年龄(1.5-2岁)2、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征(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二十六、幼儿想象的发展1、幼儿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2、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3、幼儿再造想象(学前期占主要地位)与创造想象的发展(个体差异和环境的影响)4、幼儿的想象与现实(1)想象脱离现实——夸张性原因:第一,认知水平;第二,情绪的影响(2)想象与现实混淆想象脱离现实,又与现实混淆。主要出现在小班。原因:第一,认知水平;第二,感知的分化不足(察觉差异能力小二十七、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从动作向表象,再向概念——从性质演变看从外部联系、现象到内部联系、本质;从当前到未来——从内容看从直观行动到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发展的方式看1、直觉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2-3岁表现突出特点——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典型思维方式(1)产生——真正思维产生,手的思维到脑的思维(外显到内隐)(2)特点——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具体形象性;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拟人性;经验性)3、抽象逻辑思维(5岁以后开始出现)去自我中心化;守恒性;二十八、幼儿思维与教育1、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2、发展幼儿语言3、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4、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5、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式,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二十九、幼儿言语的发展1、交际能力——4岁后,交谈大大增加,5岁出现辩论形式2、概括能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对复合认识物的区别3、调节能力——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三十、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初生未分化、皱眉和哭;3个月快乐和痛苦;6个月痛苦分为愤怒、厌恶、害怕;12月快乐分为高兴与喜爱;18月分化为喜悦与妒忌三十一、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三个阶
本文标题:保教复习题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