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婴幼儿营养与膳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与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婴幼儿(0-3岁)生长发育迅速,是人一生中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合理营养将为一生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对于某些成年或老年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某些肿瘤等)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1.生长发育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营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婴幼儿又可分成婴儿和幼儿两个时期。婴儿期指从出生到1周岁以前。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首先表现为体重的增加,半岁以内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加0.6kg,半岁至1岁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加0.5kg。在出生5-6个月时体重可增至出生时的2倍,而1周岁时将增加至出生时的3倍。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婴儿期内身长平均增长25cm,1周岁时将增加至出生时的1.5倍。头围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婴儿期内头围平均每月增加1cm,而且这一时期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至6月龄时脑重增加至出生时的2倍(600-700g),至1周岁时,脑重达900-1000g,接近成人脑重的2/3。胸围、上臂围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迅猛增加,胸围出生时小于头围但迅速增长,至1周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并开始超过头围,上臂围在婴儿期由11cm增长至16cm。幼儿期指从1周岁到3周岁以前。幼儿生长发育虽不及婴儿迅猛,但与成人比较亦非常旺盛。体重每年增加约2kg,身长第二年增加11-13cm,第三年增加8-9cm,头围约以每年1cm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能力增强。2.消化和吸收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是其被机体利用的关键,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状态将直接影响营养素的利用。婴幼儿胃肠道及泌尿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功能不够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婴幼儿口腔狭小,出生时唾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全,同时唾液内淀粉酶也逐渐增加,6个月以后唾液的作用更为增强。牙齿是食物消化过程中重要的器官之一,婴幼儿时期正是乳牙萌出的阶段,乳牙共20个,一般6个月左右开始出牙,乳牙的萌出通常有一定的顺序。胃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种类数目出牙时间总数下中门齿26-10个月2上中门齿28-10个月4上侧门齿210-13个月6下侧门齿210-14个月8第一乳磨齿413-17个月12尖齿418-24个月16第二乳磨齿420-28个月20乳牙萌出的一般顺序胃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婴儿期胃呈水平位,贲门处肌肉约束力较弱,而幽门处肌肉较紧张。胃容量较小,出生时为25-50ml,出生后第10天增加到100ml,6个月后为200ml,1岁以后可增加至300-500ml。婴幼儿肠管总长度约为身长的6倍,但胃肠道消化酶的分泌及蠕动能力远不如成人。(二)婴幼儿的营养需要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猛,代谢旺盛,需要得到足量优质的营养素供给,以满足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喂养不当,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成长。1.能量婴幼儿的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的热能效应、活动的能量消耗、排泄能量和组织生长合成过程消耗能量(储存能量)。婴儿时期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大约占总能量的60%,每千克体重每天约需要55kcal。食物的热能效应约占婴儿每日能量消耗的5%-10%。储存能量是婴幼儿特有的能量消耗,指身体生长所需的能量,与生长的速度成正比,出生后头几个月,这部分能量占摄入能量的1/4-1/3,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5-20kcal,1周岁末约需要5-15kcal,以后逐渐降低。能量供给不足时,其他营养素在体内的利用会受到影响,同时机体还会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甚至消耗自身组织来满足生理需要,因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动力减弱或消失,甚至死亡;能量供给过多可导致肥胖症,因此,能量摄入应与需要平衡。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能量日摄入量如下:1周岁以内AI为95kcal/(kg.bw)1-2岁RNI为男童1100kcal/d女童1050kcal/d2-3岁RNI为男童1200kcal/d女童1150kcal/d推荐的数值对个体婴幼儿差异较大,但对集体婴幼儿而言,不应低于推荐值的90%。2.蛋白质婴幼儿正处于生长阶段,要求有足量优质的蛋白质来提供其氨基酸需要,以维持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和更新。膳食蛋白质供给不足时,婴幼儿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消化吸收障碍、肝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消瘦、腹泻、水肿、贫血等症状。婴幼儿的肾脏及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过高的蛋白质摄入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常会引起便秘、肠胃疾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Kwashiorkor婴儿的蛋白质需要量是以营养状态良好的母亲喂养的婴儿的需要量为标准来衡量的。在充足母乳喂养时,婴儿蛋白质摄入量相当于每千克体重1.6-2.2g,其他的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值低于母乳蛋白质,因此需要量要相应增加。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建议蛋白质RNI婴儿为1.5-3.0g/(kg·d),1-2岁幼儿为35g/d,2-3岁幼儿为40g/d。3.脂肪脂肪是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摄入过多和过少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不利。脂肪摄入超过限度,会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影响钙的吸收;反之,脂肪摄入过低,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以及过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每日膳食中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适宜比例6月龄以内为45%-50%,6月龄-2岁为35%-40%,2岁以上为30%-35%。4.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供给婴幼儿能量,帮助机体蛋白质的体内合成以及脂肪的氧化,具有节约蛋白质作用。如能早期给婴幼儿添加适量的淀粉,可以刺激唾液淀粉酶的分泌。但如婴幼儿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则会在肠腔内发酵过强,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刺激肠蠕动而引起腹泻。如果伴有蛋白质摄入不足,还会出现虚胖或水肿等营养不良表现。同时不应养成婴幼儿爱吃甜食的习惯,以预防龋齿发生。5.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婴幼儿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较容易缺乏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以下几种。钙:婴儿出生时体内钙含量占体重的0.8%,到成年时增加为体重的1.5%-2.0%,这表明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贮留大量的钙。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缺钙。铁:铁供应不足可以导致缺铁性贫血,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患病高峰年龄主要是6月龄至两岁的婴幼儿。缺铁除了引起血液系统的改变以外,还可影响婴幼儿行为和智能的发育,严重贫血可以增加婴幼儿的死亡率。婴儿出生后体内有一定量的铁贮备,可供3-4个月之内使用,母乳含铁不高,婴儿在4-6个月后即需要从膳食中补充铁。锌:锌对机体免疫功能、激素调节、细胞分化以及味觉形成等过程有重要影响。婴幼儿缺锌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停滞、味觉异常或异食癖、认知行为改变等。6.维生素几乎所有的维生素在缺乏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维生素A:婴幼儿维生素A摄入不足可以影响体重的增长,并可出现上皮组织角化、干眼病、夜盲症等缺乏症状;但维生素A过量摄入可以引起中毒,表现出呕吐、昏睡、头痛、皮疹等症状。上皮组织角化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病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就是膳食中维生素D的含量较低。因此,应给婴幼儿适宜补充维生素D并且应多晒太阳。但应该注意的是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D会引起中毒,产生对机体健康成长不利的影响。其他:B族维生素中的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能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其需要量随能量需要量的增加而增高。人工喂养的婴幼儿还应该注意维生素E、维生素K和C的补充,尤其是早产儿更应该注意补充维生素E。(三)婴幼儿的合理喂养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必需通过合理的喂养来获得,应该结合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的特点,确定科学的喂养方式。1.母乳喂养对人类而言,母乳是自然界中唯一的营养最全面的食物,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喂养是人类哺育下一代的天然喂养方式,具有诸多优点。(1)母乳中营养素齐全,能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按正常乳母每日分泌800ml乳汁计算,其提供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质量优于任何代乳食品,能完全满足4-6月龄以内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些营养素既与婴儿消化功能相适应,亦不增加婴儿未成熟肾脏的负担。(2)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提高婴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初生婴儿免疫系统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差,易患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母乳喂养儿对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的抵抗依赖于母乳中的免疫物质。含优质蛋白质:母乳中总蛋白质含量虽低于牛乳,但其中乳白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为2:1,优于牛乳,白蛋白在胃内形成较稀软的凝乳,易于消化吸收利用。母乳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构成与婴儿体内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最为一致,能被婴儿最大程度利用。此外,母乳还含有较多的牛磺酸,能满足婴儿脑组织发育的需要。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母乳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并含有脂酶,易于消化吸收。其中丰富的必需脂肪酸为亚油酸和-亚麻酸,能满足进一步合成n-3和n-6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也能有效地预防因缺乏必需脂肪酸引起的婴儿湿疹。母乳中还含有少量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直接供给婴儿以满足脑部及视网膜发育的需要。含丰富的乳糖:乳糖是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形式。乳糖在肠道可促进钙的吸收,并经细菌分解转变成乳酸,降低肠道的pH以诱导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有效地抑制致病菌或病毒在肠道生长繁殖,有利于婴儿肠道的健康。母乳中钙含量约为30mg/100ml,低于牛乳,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加上乳糖的作用,可满足婴儿对钙的需要,而且这也与婴儿的肾溶质负荷相适应,肾溶质负荷指的是尿中各种溶质的浓度,婴幼儿由于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不完善,排泄相同量的溶质所需要的水分比成年人要多,当肾溶质负荷过高时容易发生脱水或水肿。母乳中其它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齐全,含量可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又不会增加婴儿肾脏的负担。母乳中特异性免疫物质:包括细胞和抗体,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等,均可保护婴儿呼吸道及消化道抵抗细菌及滤过性病毒的侵袭,安全渡过无抗体阶段。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儿腹泻患病率为25%,人工喂养儿腹泻患病率高达73%,两种喂养儿粪便分析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儿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带菌远少于人工喂养儿。母乳中的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包括吞噬细胞、乳铁蛋白、溶菌酶、乳过氧化氢酶、补体C3及双歧杆菌因子等,可以使婴儿有效地抵御致病菌及病毒的侵袭。乳母膳食营养充足时,婴儿在头6个月内所需要的维生素基本上可从母乳中得到满足。母乳中维生素C、B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常随乳母膳食中的含量而改变,维生素D难以通过乳腺进入乳汁,母乳喂养儿应在出生2-4周后补充维生素D和多晒太阳。(3)哺乳行为可增进母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婴儿的智能发育。哺乳是一个有益于母子双方身心健康的活动,哺乳过程有一种潜在的母子心灵的沟通,使母子双方获得身心方面的满足。此外,婴儿对乳头的吮吸可反射性引起催乳素分泌并有利于子宫的收缩和恢复,加速母体的复原。(4)母乳既卫生又无菌,经济、方便、温度适宜,而且新鲜不变质。一般健康的母乳是无菌的,而且温度对婴儿最合适,保证母亲合理的营养就可以满足婴儿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母乳喂养曾一度被忽视,尤其在城市及发达的西方国家。80年代WHO提出号召,要求80%的婴儿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及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4-6月者应达40%,母乳喂养率应达80%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母婴保健法》的实施及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率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推广母乳喂养的工作仍任
本文标题:婴幼儿营养与膳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7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