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教学反思参考2学会看病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学会看病《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反思,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这位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在“批注”中阅读,在“交流”中体会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体验、与众不同的想法,批注给了这些独特体验一个自由存在、发现的空间。它极具活力,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本课教学中,我大胆突破“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以“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这一问题为引领,鼓励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批注”第一时间记录自己最真实的阅读初感。在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后,我担当了“引导者”角色,请学生交流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并且层层深入,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在边读边悟中,引导们学生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二、在“练笔”中提升,在“练笔”中实践“写”的素养是整个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无论精读课还是略读课,阅读文本都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凭借,学习课文必须意文兼得!进行课堂练话则是学生学习表达,实现从意化到物化的有效语文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这份特殊的爱后,我将最后一段设计成以母亲“独白”的形式呈现,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会这浓浓的母爱,而后我让学生转化角色,抓“儿子的独白”为切入点,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角色的转变中更深一层融入文本,打破固定模式,活化课文内容,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练笔时,学生必须得回顾课文,再次与文本对话,再次感悟那份冷漠甚至有些残忍的行为后的母爱,这份感悟是对批注的再次整理,对认识的进步提升,对情感的厚积薄发。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书写中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三、内外结合,拓展积累课文学完,我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重点,推荐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1.“读”的训练仍不到位。作为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读书是第一要务”,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很多时间,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看,读的效果有了,学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没有读好,学生的感情朗读没有到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好好去引导。2.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孩子的语言、动作,哪怕是一个微笑。这节课上,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对他们的评价、激励不及时,或者是语言不够多样化。
本文标题:教学反思参考2学会看病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1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