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教案2语文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2
1时间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内容29重阳节的传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桓景的精神。教学难点同上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趾高气扬、侵袭”等词语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2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板书课题)进行谈话时,可让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风俗?然后出示课题《重阳节的传说》,并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个课题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朗读:和和睦睦和蔼斩妖除魔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3第二课时一、研读感悟1、桓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画出二、1、细读理解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写下你的感受。2、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3、班里交流读书感受。1)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妖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2)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3)桓景每天苦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4、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带领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5、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桓景吗?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41、补充资料: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5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本文标题:教案2语文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2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