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串讲
《数据库系统原理》串讲主讲:王磊第一部分课程说明《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学习目标: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专门研究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计算机软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同学们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够有效的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式,同时能够利用前端开发工具完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地位图示B/S结构C/S结构浏览器端:HTML/CSS/JavaScript/VBScript服务器端:ASP(.NET)/PHP/JSPC/S结构:VB/VC/VC#/Delphi/Java/.NET系列数据库支持:SQLServer/Oracle/Sybase/MySQL/Informix/Access两大语法体系:Basic系:VB/VBScript/VBAC系:Java/JavaScript/C++/C#参考教材介绍自学教材《数据库系统原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丁宝康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教材共分为9章,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第一章)、数据库的设计和ER模型(第二章)、关系模式设计理论(第三章)、关系运算(第四章)、SQL语言(第五章)、数据库管理(第六章)、SQLServer2000简介及应用(第七章)、PowerBuilder9.0简介及应用(第八章)、数据库的技术的发展(第九章)。第二部分内容串讲我们分章节进行串讲,在串讲每一章前我把本章的考核的目标和重点、难点做简要说明。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属于基础知识,主要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没有难点,相对的重点是数据模型的四个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全局结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识记)1.2数据描述的术语(领会)1.3数据抽象的级别(领会)1.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领会)1.5数据库系统(DBS)(领会)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几个数据库的基本术语: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处理:是指从某些已知的数据出发,推导加工出一些新的数据,这些新的数据又表示了新的信息。数据管理:是指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操作,这部分操作是数据处理业务的基本环节,而且是任何数据处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共有部分。数据管理技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操作,基本目的就是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筛选出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处理是与数据管理相联系的,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1)数据不保存在机器中;2)没有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3)只有程序的概念,没有文件的概念;4)数据面向程序。2.文件系统阶段特点与缺陷(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1)数据可长期保存在磁盘上;2)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3)文件组织呈现多样化;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程序,可以重复使用;5)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文件系统三个缺陷:1)数据冗余性2)数据不一致性3)数据联系弱3.数据库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至今)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阶段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末三件大事:1)1968年美国IBM公司推出层次模型的IMS系统;2)1969年美国CODASYL组织发布了DBTG报告。总结了当时各式各样的数据库,提出网状模型,尔后于1971年4月正式通过。3)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E.F.Codd连续发表论文,提出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数据库管理阶段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4)数据库系统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①数据库的恢复;②数据库的并发控制;③数据库的完整性;④数据库的安全性;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对数据的操作不一定以记录为单位,可以以数据项为单位。数据库技术中的四个名词:DB、DBMS、DBS、数据库技术。其概念是不同的,要分清。DB:数据库(Database)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研究数据库结构、存储、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学科。4.高级数据库阶段:1)面向对象的概念建模2)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1.2数据描述在数据处理中,数据描述将涉及不同的范畴。从事物的特性到计算机中的具体表示,数据描述经历了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1.概念设计中的的数据描述1)实体2)实体集3)属性4)实体标识符2.逻辑设计中的数据描述1)字段2)记录3)文件4)关键码3.物理设计中的数据描述物理存储介质层次1)高速缓冲存储器2)主存储器3)快擦写存储器4)磁盘存储器5)光盘存储器6)磁带物理存储中的数据描述位、字节、字、块、桶和卷。4.数据联系的描述联系及元数定义:二元联系有以下三种类型: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1.3数据抽象的级别1.数据抽象的过程根据抽象的级别定义了四种模型:1)概念数据模型2)逻辑数据模型3)外部数据模型4)内部数据模型2.概念模型1)四种模型中,概念模型的抽象级别最高。2)概念模型的特点:(p12)3.逻辑模型逻辑模型的特点:(p13)(1)~(4)逻辑模型的分类:1)层次模型2)网状模型3)关系模型三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如P17图4.外部模型外部模型的特点:(p17)从整个系统考察,外部模型的优点。5.内部模型是数据库最底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存取设备和存取方法。6.三层模式和两级映象三层模式体系结构1)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2)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3)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两级映象外模式/逻辑模式映象: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对应性。一般在内模式中描述。逻辑模式/内模式映象: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间的对应性。一般在外模式中描述。7.高度的数据独立性什么叫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在修改数据结构时,尽可能不修改应用程序,则称系统达到了数据独立性目标。数据独立性分为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物理数据独立性:修改内模式时尽量不影响概念模式及外模式,则达到物理数据独立性。逻辑数据独立性:修改概念模式时尽量不影响外模式和应用程序。1.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DBMS的目标与任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用户对数据库的存取请求,即检索、插入、更新或删除等操作。DBMS的目标: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善、结构清晰、高效率、开放性2.DBMS的工作模式(p20图)3.DBMS的主要功能:1)数据库的定义功能2)数据库的操纵功能3)数据库的保护功能(数据库恢复、数据库并发控制、数据库完整性和数据库安全性)4)数据库的维护功能5)数据字典1.5数据库系统(DBS)1.DBS由四部分组成:数据库、硬件、软件、数据库管理员。2.数据库管理员定义及职责。(素质+职责)3.DBS的全局结构及DBS的效益。(数据库用户+界面+DBMS+磁盘+DBS的效益)本章结束第二章数据库设计和ER模型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总的目的要求是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首先掌握ER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然后掌握概念设计中ER模型的设计方法,逻辑设计中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方法。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2.1数据库系统生存期(领会)2.2ER模型的基本概念(综合应用)2.3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综合应用)2.4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综合应用)2.5ER模型实例分析(简单应用)2.6增强ER模型(简单应用)从软件生存期谈起软件生存期:是指从软件的规划、研制、实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直到它被新的软件所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它包括六个阶段:(规需设编试运维)(1)规划阶段(2)需求分析阶段(3)设计阶段(4)程序编制阶段(5)调试阶段(6)运行维护阶段2.1数据系统生存期1.什么叫数据库系统生存期?我们把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称为数据库系统生存期。2.这个生存期一般可划分成以下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2.2ER模型的基本概念1.ER模型的基本元素实体、联系和属性2.属性的分类(简单属性和复合属性、单值属性和多值属性、存储属性和派生属性)3.联系的设计4.ER模型的操作(分裂、合并和增删)5.采用ER模型的数据库概念设计步骤采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模式综合成全局ER模式最后对全局ER模式进行优化2.3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1.关系模型定义: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2.基本术语有:字段(属性)、字段值(属性值)、记录(元组)、二维表格(元组集合、关系或实例)。在这里,括号中的表述为关系模型中的术语。它与表格中术语可以一一对应。还有,关系中属性个数称为元数,元组个数为基数。3.键:由一个或几个属性组成。(注意键不一定是唯一的一个属性)。1)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注意,超键也是一个属性集,不一定只是一个属性)2)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3)主键:用户选作元组标识的一个候选键为主键。4)外键:某个关系的主键相应的属性在另一关系中出现,此时该主键在就是另一关系的外键,如有两个关系S和SC,其中S#是关系S的主键,相应的属性S#在关系SC中也出现,此时S#就是关系SC的外键。4.关系的定义和性质1)关系定义:关系是一个属性数目相同的元组的集合。2)关系性质(p53)5.三类完整性规则1)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关系中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2)参照完整性规则:要求不引用不存在的实体。3)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由具体应用环境决定,系统提供定义和检验这类完整性的机制。2.4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E-R模型可以向现有的各种数据库模型转换,对不同的数据库模型有不同的转换规则。这里只讨论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方法。1.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1)实体类型的转换将每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即为关系的属性,实体标识符即为关系的键。(2)联系类型的转换1)实体间的联系是1:1可以在两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两个关系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关
本文标题: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串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