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颓圮.(pí)长蒿.(gāo)作揖.(yǐ)百舸.争流(gě)B.莅临.(lì)喋.血(dié)忤.视(chǔ)卒.起不意(zú)C.租赁.(lìng)瞋.目(chēn)叱咤.(chà)短小精悍.(hàn)D.浸渍.(zì)参乘.(shèng)目眦.(zì)殒.身不恤(yǔn)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家国家级的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B.在这次研讨会上,他做为经理首先发言,看上去是说一件比较普通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特指的,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C.唐玄宗早就觉察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所写的,它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倍受读者青睐。B.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D.由于经济的迅猛增长,使中国实际上已经挤掉了美国,成为本次釜山亚太经合组织年度峰会的主导经济和政治力量。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节”,。,,。。,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2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⑤此外,绳结还被运用在人们的衣着、配饰上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术才能称作“经”。而古文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再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3(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4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A.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所以:用来……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飨:用酒食招待人,犒劳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通“纳”,接纳9.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且.为所虏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与.亚父C.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具以.沛公言报项王10.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C.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生气,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D.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一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5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13.补写出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徐志摩《再别康桥》),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鸿门宴》)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四十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理解巴金李辉与巴金同时代的友人谈到他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说他常常是沉默着坐在众人之间,听别人侃侃而谈,只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他可以一口气讲许多话,但话一讲完,便又归于沉默。在未见到他之前,我便是首先根据这样一些文字,来设想与人谈话时巴金的模样。十年前,还在复旦大学念书的时候,我和陈思和第一次走进他的客厅,坐在他的面前,谈了一些有关他的研究方面的话题。那天,有没有阳光从窗外飘洒起来,有没有落叶铺在庭院,我已经记不确切了。只记得我是带着敬意带着紧张走进他的会客厅。老老实实提问,然后仔仔细细地记录。他呢,似乎也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临场发挥,没有妙语连珠,如此6而已,虽然那时他的身体远比现在要好,我顾不上捕捉当时的感觉,只是留下这样一个淡淡的印象:他并非言语不多,但绝不是那种很会谈话的人,他的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显得过于严肃。后来见到他,同他交谈的机会多了,每一次过后,我都觉得仿佛对他的理解又加深一些。我发现,虽然时而他也会开心地一笑,但总体来说他的严肃是一贯的,不管是讲话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好像是他的表情的主要色调。那些年,正是他一天天发表《随想录》的时候,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带着浓重的挥之难去的忧郁。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总要假设地去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体会这些从文字中感受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当坐在他面前时,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他的表情、他的声调,甚至目光那里得到印证。巴金应该说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他能够思考历史和人生,能够把一段段业已遥远的流逝的岁月重新铺开在记忆中,用他那经历过文革的精神磨难而变得成熟的目光来加以审视,来无情反思,从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又矗立起一座令世人仰
本文标题:甘肃省庄浪县阳川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