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七单元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教案
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7单元20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2)学会用平仄的方法吟诵诗句。(3)领会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3.情感与价值通过诵读诗词感受诗人和词人分别表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2.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五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人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三)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体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竹林莲石浣女渔舟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这五幅画面总括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明确: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很高,如:“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玄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五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2)颈联的词序可以做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另外,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学习《枫桥夜泊》1.出示陆游、王士祯、陈小奇的诗句。(1)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2)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3)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2.质疑:千百年来,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钟声如此迷恋呢?3.板书课题。二、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2.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眠”的词语。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生默读,圈点批注。)3.交流:张继看到了什么?4.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5.交流张继感受到的。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是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冷,为什么?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6.“对”与“伴”对比,体会“愁眠”之苦。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他?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眠之间用一个字形容它们的关系是——“对”。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寂寞、孤独、忧愁、凄凉)。7.配乐朗诵。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8.师范读,生齐读。三、学习《长相思》1.导入。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2.题解。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3.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整体感知。(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2)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祥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词的格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五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3.赏析加点字。(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五、拓展练习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此诗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板书设计】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特点{清清澈、清新、清脆幽静以动衬静明空{眼中有心中有空旷胸襟的开阔空明高洁、澄净的心境空幽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淡定空寂清心寡欲、心灵的宁静、从容空灵追求自由枫桥夜泊不朽的愁眠钟声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长相思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碎爱故园爱祖国——重【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关注了读的指导,做到层次分明。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课标指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着这一理念,我安排了诵读的环节,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通过平仄吟诵出诗的韵味,再到有感情地诵读。2.关注了诗的意境感悟,力求入情入境。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3.关注了诗的文化内涵,感受经典魅力。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千年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它让一座城市、一座桥、一座寺庙成为旅游景点,因为那场不朽的“愁眠”,那声声敲打的钟声。在教学设计中,由那独特的钟声魅力展开,以几位诗人的作品导入,再由诗人的作品结束,结构完整。在教学中,以孩子熟悉的“月”的诗句做以对比,在这个夜晚,月亮这个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都落下去了,唯有钟声给了张继安慰。再扣“愁眠”,想象意境,体会这千古之愁。[不足之处]这三首诗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我认为学生在反复诵读后,会对诗句的感悟有初步了解,但是学生居然读出的是“美”,是“享受”的心境,这样的答案出乎意料。在后面的理解环节,学生比较吃力,我不得不打乱设计,将诗人的背景资料告诉学生。原本想读的环节体现出层次,理解的环节也能体现出层次:初读感觉,深度入境,诵读中入情。但是理解环节几乎是在我的牵引下完成的,留下遗憾。21四季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窠、凛”等生字,会写“黎、晕”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五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3)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2.过程与方法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3.情感与价值体现对四季的喜爱、赞美,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屏幕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问:“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绿树成荫挥汗如雨骄阳似火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稻谷飘香冰天雪地冬日暖阳鹅毛大雪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师:同学们可真棒!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5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