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写成的一组诗歌,那时,闻一多刚刚27岁,他把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大(旅顺大连)等7处国土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7个儿女。该诗发表于《现代评论》、《大江》和《清华周刊》,引起了强烈反应!死水闻一多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1928.3.10)。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名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新月诗社成员。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评价他:“一生在追求美,不止是形式上的美,而是精神上的美、真和善。他痛恨虚伪,勇于接受批评,有真性情,有骨格,敢写,敢说,不做好不放手。”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等;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全诗共5节:1.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外形整齐,富有“建筑美”。2.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3.诗人抓住“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以美写丑”,反衬了死水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激起人民对现实的憎恨。从而使诗歌富有“绘画美”。课文分析:第一小节:诗人从映入眼帘的一沟死水入笔,高度概括了死水的情状。“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绝望”“半点”:描绘出死水的腐臭死寂的程度和毫无希望。“不如”“爽性”: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慨之情,使诗的起势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第一节总写。指出这沟死水没有半点希望,不如索性让它烂到底。“绝望”一词体现了死水“死”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二小节,诗人集中描绘死水的静态色彩。“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诗人运用“反讽”的手法,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美好华丽的词语来描写死水,以美来写“丑”,从而使“丑”得到突出、强化,更能让人内心生发“恶心”、“厌恶”之感。从而表现死水的丑恶。第三小节中,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对死水展开了绘声绘色的动态描写。诗中“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偷酒的花蚊”似乎一片“生机勃勃”之景象。1.作者继续以“反讽”的手法,以美写丑,描绘出死水腐败到极点,更进一步突出了死水的特征——肮脏、腐朽;2.打开了读者更大的想像空间,使人联想起畸形的腐朽社会中种种丑恶现象;3.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第四小节是诗人想像的延续与深入。诗人以鄙视的口吻唱道:“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先用“鲜明”一词,讽喻死水的特征,继而又以耐不住寂寞的青蛙的鼓噪之声,形容死水的歌声,从而反衬出死水的纷乱和阴森可怖。第四小节也写动态,不过是“以动写静”,用死一般的沉寂进一步突出死水“死”的特点。在这三小节诗中,诗人从色彩到声音,从静态到动态,层次清晰地描绘了死水的状态和特质,一层深似一层地再现了死水的腐败霉臭、不可救药的景象。同时将诗人的愤激之情,熔铸到对具体客观的物象之中,发泄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懑。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第五节是全诗的总结。1.用议论的方式揭示死水的本质“断不是美的所在”。2.最后两句提出希望:让旧世界彻底烂掉,然后通过斗争,创造出新世界。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深层含义是:旧世界的灭亡,是它自己的罪恶造成的,正是旧世界的罪孽催生了新世界。“死水”象征美国社会1925年4月,《死水》初创于美国。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作为一个华人,深受美国社会歧视,所以他对美国社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厌恶。在他心目中,美国社会便如一潭死水一样,尽管看起来一片繁华,但本质上却十分腐朽。因此,“死水”象征着外表繁华、内里腐朽的美国社会。——从《死水》的初创时间分析“死水”的象征意义“死水”象征反动的北洋政府《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可诗人到了1926年4月才特意将它拿出来发表,有人说,这其中也是有所“针对”的。1926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刘和珍等人因为徒手请愿而被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而牺牲。闻一多满怀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拿《死水》出来正式发表。闻一多择此时发表《死水》,也正表达了自己对北洋政府的的失望与痛恨。可以说是在自己的旧作中增加新的寄托,即象征粉饰太平而实质上腐败不堪的北洋军阀。——从《死水》发表时的背景来揭示‘死水’的象征意义。“死水”象征“那时代的中国”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国外饱受了民族歧视的辛酸。1925年5月他满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回来了。可是,回国后,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他失望痛心,心中充满了绝望。到了1928年,闻一多先生把他的诗(主要是回国之后至1928年这段时间所写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结为一个集子,以“死水”命名。可以说,他把几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看作了“死水”,于是它又泛化为一种生活处境——黑暗的中国现实。把它看作是一沟毫无生气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绝望的死水”。“死水”作为诗歌意象,它象征着什么?死水象征着当时诗人回国后看到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中国的黑暗现实。拓展同一作品,作者也有可能增添或者改变它的意义,初创时是他的本意,而发表时又有新的寄托,结集时又表达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生活感受。思考讨论:只有是作者才拥有增添或者改变作品意义的权利吗?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可以增添或者改变‘死水’的意义呢?在我们当代人的心目中,“死水”又有了更为抽象的含义——指一切丧失生机、生气、生命的环境。”《死水》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每行诗一四音节为主,双行押韵,每节一韵。遣词造句绘声绘色,词藻华美。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都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诗歌表现手法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与比喻二者都要求象似,但比喻属修辞范畴。可以比喻具体事物,也可以比喻抽象事物;象征是表现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相关资料链接罗丹雕塑:愤怒的手讽刺:是针对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反动的东西,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突出其矛盾所在或可笑之处,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评的目的。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相关资料链接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请品味本诗的语言的绘画美。讨论:一、初创于美国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国外饱受了民族歧视的辛酸。闻一多在1923年1月的一封家书中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诗人对美国社会有深刻的体悟,诗人认识到,在美国社会里,尽管看起来一片繁华,但本质上却十分腐朽。所以他对美国社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厌恶。1925年4月,《死水》初创于美国。写作及发表背景二、正式发表于是,1925年5月他满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回来了。可是,回国后,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他失望痛心,心中充满了绝望。——“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闻一多《发现》)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满怀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死水》拿出来正式发表。三、结集命名到1928年,闻一多先生把他的诗(主要是回国之后至1928年这段时间所写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结为一个集子,以“死水”做诗集名命名。
本文标题:死水(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7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