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语文采桑子2高一语文课件
词二首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关于词的常识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听录音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6、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研讨与思考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并且说说运用的好处。立、看、怅、问、忆3、“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4、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沁园春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动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斗风貌中流击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英雄气概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1929.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10)听录音采桑子重阳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采桑子重阳上阙下阙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秋风——劲江天——寥廓霜——万里重阳菊花努力奋斗壮丽秋景歌颂形势抓住“战地黄花”意象,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抓住“胜似春光”、“秋风劲”等意象,表达振奋的精神和雄伟的革命气魄。诗人毛泽东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采桑子2高一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7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