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九章制度变迁理论供给需求视角
青衣第九章制度变迁理论:供给需求视角第一节制度变迁:概念与原因第二节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第三节制度方式的比较第四节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组成员:青衣第一节制度变迁:概念与原因•一、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二、制度变迁的原因青衣一、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1、制度•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概念包括组织的含义,但是本章中认为制度和组织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本章中主要遵循诺思对制度的定义青衣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制度,即制度环境和具体的制度安排(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制度环境改变得相对缓慢,在分析制度变迁时,一般假设它是不变的,视为一个外生变量。青衣(2)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变量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它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暂时的或长久的。它相对于制度环境来说容易改变,本章出现的制度变迁即指制度安排的变迁。制度安排的形式与层次制度安排形式分为三类:个人独自推进、大家自愿联合行动和政府强制推行。制度安排选择在哪个层次主要取决于各自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及受影响的团体的相对市场与非市场权力。青衣2、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有两重含义:一是制度创新问题,二是如何从旧制度安排过度到新制度的安排。•分析制度变迁不得不涉及到制度变迁主体和制度装置两个重要概念。青衣(1)制度变迁主体对于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人们往往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制度变迁是自然演讲的过程,那么,制度变迁就是无主体的或主体无意识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变迁的。另一种则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青衣•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述,制度变迁主体分为两个行动团体:其一是初级行动团体,其二是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发现制度变迁的机会并发起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并且在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收入;次级行动团体只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不能创造收入,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青衣(2)制度装置•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应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结构中时,行动团体就可以利用它们获得创新收入。•中国电信拆分改革中的移动通信牌照就是制度装置青衣2、制度变迁的原因•有许多外部事件能导致利润的形成,在现有制度下,有些利润是无法获得的,这类利润称之为“外部利润”。•本文主要分析: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交易费用•如果一种新的制度成功将利润内部化,总收入就会增加。青衣(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取决生产技术水平,还收制度因素影响(2)外部性——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将外部成本和收益内部化以消除外部性的新的制度安排将会增加社会的总收益(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制度可以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4)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市场失败和市场不完善所引起的潜在利润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作用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和降低交易费用,使市场更容易运作,增加社会净收益。青衣第二节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更具一般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助于解释或预测这些新制度安排形成的理论,并分析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的时滞问题。青衣一、模型的基本假定1、新“经济人”诺斯在坚持传统“经济人”分析的前提下,把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约束和非财富最大化引入了“经济人”的预期函数,使得这一假设更接近于人的现实行为。诺思还强调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青衣2、诱致因素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假定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制度变迁主体希望获得制度变迁的最大潜在利润(外部利润),这种利润在现实制度安排中无法获得。正是这种潜在利润的存在,才是制度变迁主体进行制度变迁的根本性诱因。青衣二、模型的主要内容•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分析•制度安排的创新时间选择•制度变迁中的时滞青衣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即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任何个人的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制度非均衡:指在存在潜在利润并且潜在利润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制度不满而意欲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状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表示为: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青衣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分析•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潜在利润的存在,并且潜在利润应该大于制度变迁成本,因而能够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也是引起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无数事件都可能引起外在于现存安排结构的利润产生,以下为几个因素:•市场规模的变化•技术的影响•社会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知识的积累及教育体制的发展•团体推动制度变迁的组织费用的变化•政府权力的影响青衣制度安排的创新时间选择•诺思认为,从潜在利润的出现到使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革新之间间隔的时间可以根据某些可辨识的因素来确定,虽然有许多因素会影响间隔时间的长度,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现存法律和现存制度安排的现状。青衣在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状态中,又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方面:1)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都会限制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此外,居先的法律和其他安排结构的存在,不仅影响安排革新的形态,而且还影响安排创新需要酝酿的时间。2)现存的制度技术状态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制度供给反应的时滞。3)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革新必须等新安排形式的发明和出现,那么,新制度安排的供给时滞一定很长。青衣制度变迁中的时滞•时滞就是一种时间差,它是指某种活动从计划开始到产生实际效果之间的一项时间间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诺思认为,可以把制度变迁中的总时滞分为四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总时滞并不必然是各部分的加总,时滞长短与否应在分析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青衣时滞1:认知与组织时滞时滞2:发明时滞时滞3:菜单选择时滞时滞4:启动时滞总而言之,任何增大潜在利润规模或确定性的行动都将减少总时滞,而任何扩大相应行动团体规模的行动都有可能产生一个较长的总时滞。第三节制度变迁的方式比较所谓的制度变迁方式则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诺思认为,制度的变迁是制度的不均衡是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儿而现实中制度变迁方式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看,制度变迁方式有不同的分类。一、制度变迁方式的分类1.根据制度变迁的层次划分:基础性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指一些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环境,也称为制度环境,是一国的基本制度规定,它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的安排。除此之外的其他制度安排称之为次级制度安排。2.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划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定义: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国家在制度供给上不仅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在制度的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具有优势。3.根据制度变迁的速度划分:渐进式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相对平稳、新制度之间衔接的轨迹平滑、未引起大的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激进式制度变迁,又被喻为“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是一种大爆炸式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其特点是在较短试讲内完成大规模的整体性制度变革,一般是较迅速的废除或破坏旧的制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制度。4.根据制度变迁的规模划分:整体制度变迁和局部制度变迁整体制度变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体系的改革,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几乎所有的制度,又可称为宏观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是单个制度变迁。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局部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定义: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特点:一是盈利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渐进性。•林毅夫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个体私营企业制度等创新主要都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条件:潜在利润的存在和制度不均衡。新的制度安排的发明者的出现。制度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现有制度结构给新的制度安排留下了空间。•评析:一般说来,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人们在获利机会的诱致下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主进行的,因而,是有效率的。同时,它一般是在一致同意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比较公平,实施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制度变迁,应该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但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外部性“搭便车”,会使制度供给不足案例9-1诱致性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制性制度变迁•含义: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特点: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动因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权力、意识形态;实施方式是强制性的;实施过程往往是激进式的。•中国的期货市场的产生,政府机构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需要的理由:①弥补制度供给不足。②供给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功能。③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国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约束条件: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统治者的偏好与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与集团利益冲突。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案例9-2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各有其不同特点和功能,又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二者共同推进了人类制度变迁的实现,促进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同: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两种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不同,其变迁过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制度变迁主体和诱因不同②组织和谈判成本不同③新制度安排的效率不同④所面临的的问题不同制度安排采取诱致还是强制方式,一般说来,是由制度安排的性质和范围所规定的公共品生产制度安排、外部性很大的制度安排,以及范围广泛、涉及到全国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只能由国家强制实施。微观的制度变迁,与私人产品相关的制度、经济市场的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更有效率第四节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一制度的供求分析框架•二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三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制度类别宪法秩序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内生变量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市场规模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宪法秩序现存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规范性行为准则公众态度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动态顺序变化途径/制度演变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以制度安排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与视所有制度变化都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相比,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多了。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外生的,因此该分析框架不能对所有的、尤其是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因而将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制度变迁模型中的外生变量还是可取的。第二节制度变迁的需求一、制度变迁需求的含义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诺思认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总体上说:利益(成本收益)、权力、意识•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2.技术进步•3.外部利润的存在(市场规模
本文标题:第九章制度变迁理论供给需求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