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文本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16.12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7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8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13第五章建设时序.................................................................................................21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22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27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28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29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32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33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34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原则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4、科学分区、区别对待;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现状建成区用地条件,结合控规地块划分及汇水分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片区,对各片区提出符合片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第二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2000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9)《吉林省城乡规划条例》;(10)《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年);(11)《吉林省节约用水条例》(2010年);(12)《长春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3)《长春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4年);(14)《长春市城市供水条例》(2011年);(15)《长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11年);(16)《长春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2014年);(17《长春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2014年)。2、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发[2013]23号);(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4)《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6)《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7)《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5号);(8)《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9)《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规计[2015]321号);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3(10)《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通知》(建城[2015]130号);(1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号);(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13)《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资源[2003]233号);3、技术标准(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4)《城市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289-98);(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8)《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标准》(GB/T19923-2005);(11)《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20922-2007);(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1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标准》(GB/T25499-2010);(15)《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25173-201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1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18)《防洪标准》(GB50201-2014);(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2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2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22)《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23)《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435-2008);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4(24)《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25)《入河排污量统计技术规程》(SL662-2014);(26)《公园设计规范》(CJJ75-97);(27)《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DB22/388-2004);(28)《建筑与市政雨水控制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2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30)《吉林省海绵城市技术导则》;4、相关规划(1)《长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2)《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3)《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4)《长吉联合都市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5)《长春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6)《长春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3-2020)》;(7)《长春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20)》;(8)《长春市地表水系规划(2004-2020)》;(9)《长春市绿色宜居森林城规划(2013-2030)》;(10)《长春市城市防洪规划(2015-2030)》;(11)《长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20)》;(12)《长春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长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14)《长春市“十三五”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15);(15)《长春市水资源公报》(2005-2015);(16)《长春市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6);(17)《伊通河流域中段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方案》(2016年);(18)《长春市伊通河流域串湖子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2016年);(19)《长春市伊通河流域东新开河子流域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2016年);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5(20)《长春市伊通河流域南湖汇水区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2016年);(21)《长春市伊通河城区段百里综合整治项目南溪湿地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22)《长春市伊通河流域新凯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2016年)。第三条规划期限本专项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限为2016-2020年,远期建设期限为2020年-203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模型分析范围为伊通河流域,面积4011km2;规划研究氛围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汇水区范围,面积1823km2;指标落实范围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汇水区范围,面积610km2,其中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354km2,根据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2.18%推算,中心城区范围2020年建成区面积为394km2,2030年建成区面积为445km2。第五条规划定位与总体目标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是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综合目标。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水体黑臭的问题,又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长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寒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总体目标是将建成区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相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0.8mm。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
本文标题: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