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31含答案
限时训练试卷31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B.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C.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2.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3.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4.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6.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新型消费伦理A.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B.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D.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7.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是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经证明C.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实践不断得到发展D.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8.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至17世纪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马克思谈到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赎罪券和《圣经》B.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C.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9.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10.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11.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B.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12.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13.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12分)材料三过去的150年中,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四个阶段的转化。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摘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2)阅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0分)参考答案1.B材料“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独立的主题,故“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而变化,故B正确;民族独立并不等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错误;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是相结合的,不是相对立,故D错误。故选B。2.C材料中“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应归世俗政府管理”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一思想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正确;A中人类主体地位说法“教随国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D中属于信仰得救不符合材料主旨。3.D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4.A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选项时间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C选项发生在21世纪;D选项发生在1970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排除。5.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这不仅论证了社会压迫、社会剥削的合理性,而且反对被剥削阶级的任何反抗,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辩护作用,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社会科学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自然科学理论,故B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6.D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新兴消费伦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了柯立芝时代的繁荣,但投机异常盛行,信贷不断紧绷,几乎濒于断裂,实际上,大危机已经潜伏于过度的信贷消费中,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贫富分化,故B项排除;新型消费伦理促使各个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工业生产急速上涨,但没有促进技术革新,故C项错误。7.C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革命的爆发有其必然性,十月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理论本身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只是就他所生活的时代作出预言,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由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具备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B、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8.C试题分析:枷锁意味着专制,“外在的枷锁”,是指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心灵套上了枷锁”,指的是宗教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故C项正确。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宗教改革•影响9.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859年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得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所以选C。A项发生在1571年;B项发生在17世纪;D项是1905年。10.D根据“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可知,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收入少,受到近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加速了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解体,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材料现象是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B中“产业结构调整”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从事近代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的收入超过从事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的收入,不能得出“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的结论,排除C。11.C由董仲舒将“《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可知儒学理念出现法制化现象,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故C项正确;A项是从汉武帝时,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灵活性和地位,故BD项排除。点睛:《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等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法律,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和法律糅合在一起,这也是儒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工具的一个具体的体现。12.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
本文标题: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31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