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22含答案
基础练22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3.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4.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5.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6.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7.1940年,中国共产党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方面采取的行动是A.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C.组织徐州会战,阻止日军疯狂攻势D.发动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8.读下表,从表中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优势B.国家工业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C.国家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9.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A.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B.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C.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10.1979年3月,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的言论A.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B.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C.坚定了中央全面推行城市改革的决心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11.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国别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2011年德国24%41%56%69%81%法国16%31%55%67%86%A.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B.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C.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D.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干预1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A.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B.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C.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D.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1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第二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即西欧、日本、北关和大洋洲国家),希望中间地带的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衡关苏两国的政治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A.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B.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C.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关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材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材料三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12分)参考答案1.C“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作为大一统的主要因素,C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A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3.B“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基层开始逐渐推进,B正确;A逐步推进不符合事实,C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D中此时还没有突破意识形态。4.B“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说明依靠茶叶生产不仅满足衣食还可以充当赋役,体现出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趋势,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经济作物南移趋向,A和D错误;农业仍然是当时主导产业,C错误。5.D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现象。清政府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属于人才选拔不符合题干内容,B项不符合材料的“奖励”和“鼓励”措施,题干中没有提及官绅投资近代企业的内容,排除ABC项。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末新政6.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当中并没有“建立专管租界”的内容,故A错误;日本在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并不能说明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故B错误;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C正确;1896年没有形成群众反帝斗争,故D错误。7.D试题分析: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38年春,发动徐州会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8.C从图表中看出,国家资源配置的比例自1953---1956年呈增长趋势,国家管理工业企业逐步增长,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公有制经济占优势,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B;材料反映出国家管理工业企业逐步增长,而不是生产企业大幅增加,排除D。9.D材料“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说明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外国商品在华滞销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项不符题意。10.A根据“1979年3月”“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B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不符合题意;材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无关,排除D。11.D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并不能说明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德法经济差距缩小,故B错误;财政赤字率增加不等于陷入债务危机,故C错误;财政赤字率增加说明政府的财政开支上升,这是政府加大对经济干预的体现,故D正确。故选D。12.A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可知,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排除B;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标志欧洲国家开始走上联合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和欧洲联合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13.A本题主要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美国关系紧张,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才提出了抗衡关苏两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西欧尚不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而和“冷战”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1)特征: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受外力因素影响而开启和发展的。不足之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管理等方面带有封建性;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军工企业;设备和技术等都严重依赖国外;由政府主导,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等。(2)中国:由国家计划推动,转变为市场推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由不重视环境,转变为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等。美国: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模式;由资本输出为主变为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新方式。共同之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22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