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一、中国气候的特征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三、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一)、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相变化。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雨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我国的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通常出现在砖红壤或红棕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的地区,大多数是由于森林受到人为破坏后产生的次生植被,但也有些是由于季节性干旱影响引起的。稀树草原亦称萨王纳群落,是一种热带型的旱生草本群落,在群落内到处都有旱生型的乔木独株稀疏地分布着。主要草本植物有禾本科的须芒草属、黍属和龙胆科的绿草属等,而在乔木中以伞状金合欢和猴面包树为典型。(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征: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干燥寒冷。春秋温和,水热同期。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该区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达24℃~27℃,冬季稍干寒,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为3℃~8℃,年均温度为16℃~18℃,年降水量1000mm以上,全年较湿润。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布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北部的广阔山地丘陵及西藏南部山地,其分布的海拔高度在西部为1500~2800m,至东部渐降至100~200m以下。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的植被。群落中主要树种为樟科、山茶科、壳斗科等。树叶革质,有光泽,叶面与光垂直,故称照叶林。上层乔木的芽有芽鳞保护。林下为湿生植物,附生植物不发达,缺少茎花现象和板状根。(四)、硬叶常绿林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我国的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及西藏东南的部分河谷中,其中金沙江峡谷两侧的高山是其分布中心。因为我国没有夏干冬雨气候,所以,我国的常绿硬叶林是一个特殊类型,被称为“山地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群落特征是叶常绿、革质,有发达的机械组织,叶面方向几乎和光线平行。硬叶林的主要成分是椰子栎、冬青栎、油橄榄、欧石楠及百里香等。我国的主要树种有川滇高山栎、川西栎、黄背栎等。(五)、荒漠气候特征:降水少,降水变率大;气温高,年和日较差大;蒸发强,相对湿度小。荒漠的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少于25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数倍或数十倍,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土壤缺乏有机质,植被稀疏。荒漠中植物以不同的生理生态方式适应严酷环境。如有的叶片缩小或退化,有的只有肉质茎叶,有的茎叶被白茸毛,来贮水防灼;它们大多根系发达;还有一些短命植物和变水度种类,如地衣、苔藓和某些蕨类。盐生植物是很多荒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我国西北部的荒漠属于温带荒漠,位于北非欧亚荒漠区的东段北端。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宁夏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5强,其中沙漠与戈壁面积约有100余万平方公里。组成荒漠植被的建群层片有小乔木层片,如梭梭、白梭梭,它们是叶退化和落枝性的旱生小乔木;灌木与小灌木层片,如膜果麻黄、木霸王等;半灌木与小半灌木层片,如散枝猪毛菜、盐生假木贼、驼绒藜、博落蒿等。此外还有多年生、一年生草类和短命植物等从属层片。(六)、温带夏绿阔叶林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夏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全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和适宜降水,最热月平均温度为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下,在大陆性强的地区可达-12℃,年降水量大约为500~700mm,水热同季。由于植物生长季节内具备水热条件,植物群落夏季枝叶繁茂,冬季落叶进入冬眠。常见的有栎林、山杨林、桦林、椴林等。林下灌木也是冬季落叶种类,草本植物到了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种子越冬。我国的夏绿阔叶林地区位于北纬32°30′~42°30′之间,东经103°30′~124°10′的范围内。包括辽宁省南部,河北省,山西省恒山至兴县一线以南,山东省,陕西省黄土高原南部、渭河平原以及秦岭北坡,河南省伏牛山,淮河以北,安徽省淮北平原。林下发育的土壤是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黄土高原分布着黑垆土。主要的夏绿树种为壳斗科的栎属和山毛榉属、桦木科的桦属和鹅耳枥属、榆科的榆属和朴属等。组成群落的树种经常是单优势种,在不同生境下形成各种类型的群落。(七)、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气候特征:夏季温暖短促,冬季漫长严寒;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高,针叶林,又叫泰加林,是属于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普遍。它们的北方界限就是整个森林带的北方界限。由于纬度跨度大,气候状况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暖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平均气温-10℃~-20℃,在西伯利亚可达-52℃,在雪被不多的地方,有很厚的冻土层。年降水量为300~600mm。我国的针叶林分布在我国最寒冷地区,位于49°20′N以北,东经119°30′~127°20′的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主要树种是兴安落叶松),约占林地面积的50%以上。还有小面积的红皮云杉和臭冷杉的森林。在西部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分布着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冷杉林。在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域,那里有时是纯针叶林和纯阔叶林镶嵌地相互交错分布,有时则形成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的针阔混交林。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混交林的优势种不同。在北美主要由松属和栎属的不同种组成混交林。在欧洲除松属和栎属外,还有云杉属和榆属等。在亚洲分布于我国的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日本的北部以及前苏联和朝鲜的一部分,森林在组成上较丰富,针叶树种主要是红松、沙冷杉、朝鲜崖柏等,阔叶树种有紫椴、风桦、水曲柳以及多种槭树等。此外还有多种藤本植物,如猕猴桃、山葡萄、北五味子等。(八)、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燥;降水少,变率大,集中夏季;夏季温暖、冬季寒长,气温年较差大;我国的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在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连续呈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等地。在北纬35°~52°,东经83°~127°之间,面积十分辽阔。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本区以半湿润的丛生禾草草原为主,主要植物种类是菊科、禾本科,其次蔷薇科、豆科、毛茛科、莎草科等。(九)、苔原气候特征:终年严寒;降水少,但蒸发弱,气候湿润。苔原(tundra)也称冻原,分布于北冰洋的周围沿岸,欧亚大陆北部和美洲北部占很大面积,是寒带植被类型。这里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7月平均温度为10℃~14℃,冬季最低达-55℃。植物营养期平均为2~3个月,年降水量200~300mm,约60%在夏季降落,由于蒸发量低,所以气候湿润。风很大,雪被不均匀,土壤具有深达150~200cm的永冻层,引起了沼泽化现象。苔原植被的特点是森林绝迹,最多有灌木层、矮灌木和草本层、藓类地衣层3层。常见植物有越桔、喇叭茶、矮桧等。我国无平地苔原,但存在高山苔原,后者是极地平原在寒温带和温带山地的类似物。在长白山分布着小灌木、藓类高山苔原,在阿尔泰山西北部高山带的低湿地段,分布着藓类地衣高山苔原。参考文献:[1]候学煜;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J];西北植物学报;1981年02期[2]曹明奎,李克让.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3]刘华训;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1年03期[4]刘春蓁.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2)[5]周广胜,邢雪荣,王辉民.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植物学通报,1995,12(生态学专辑)[6]李晓兵,陈云浩,张云霞,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7]周广胜,王玉辉.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科学通报,1999,44(24)[8]赵茂盛,RoraldPN,延晓冬,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地理学报,2002,57(1)[9]於琍,曹明奎,陶波,等.基于潜在植被的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定量评价.植物生态学报,2008,32(3)
本文标题: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3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