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68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刘亚敏 武汉大学)
2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IA070247课题级别: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万元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9月课题负责人:刘亚敏武汉大学主要成员:胡甲刚、张国忠、童蕊3研究总报告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培育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序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的显著特征。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形势下,大力拓展和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造就具有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摘要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原动力,也指明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当前这个高度综合的“大科学”、“大问题”和“大事件”的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过分专业化培养的藩篱,打破学科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人才。由于原有的专业化研究生培养观念根深蒂固,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专业化培养模式建构的,因而,在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观念滞后、制度瓶颈,以及缺乏有力支持等问题。高等学校应以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抓手,拓展渠道,开阔路径,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已有基础上大面积推进。具体而言,应着手建立健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组织领导体系;探索建立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共享机制;改革招生制度,加大跨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力度;组建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学院和跨学科学位点,设立一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科学调整培养方案与设置课程体系;转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完善学位审核与授予机制,灵活跨学科专业授予的学位类型;完善4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一、研究问题1、研究目标全面研究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状况,总结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系统分析制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因素,探索建立适合于中国高校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数篇具有重要价值的系列研究论文。将研究成果与管理部门相结合,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不断推进研究成果的丰富、深化和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形成跨学科培养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以点带面推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2、研究内容一是分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对时代需求、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的分析,以及针对跨学科研究生在高层次拔尖人才的产出成效,论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探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理念。“跨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又具有自身不同于一般学科专业领域培养研究生的特殊性,以及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杜绝观念误差的产生,形成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理念,以此作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相关制度建设的依据。三是发达国家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制度的比较研究,包括对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及其基本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成效与发展趋势,并从中获得启示。四是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行经验与做法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要做一些实证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分三个层次:高校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高校跨学科研究生,跨学科学院、跨学科研究机构等。通过到国内主要高校进行调研活动,和系统地文献检索,了解国内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和现状。五是探究国内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访谈、调研活动,熟悉国内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状态,反思存在的问题。六是根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结合国情,提出完善和改革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从招生选拔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位授予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诸如自由选课制度、学院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学生转专业问题、导师集体指导制)等方面,站在理性研究、科5学分析的高度,从问题研究出发,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注重全局性、系统性地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3、研究假设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需要,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复杂问题的需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多渠道、多途径推进的一种补充式培养方式。消除观念与制度性障碍,综合协调各种方式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推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之路。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一是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迫切需要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在进一步分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高度综合的道路,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系统综合期。各学科日益相互渗透,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犬牙交错、互融互通,编织成愈来愈密集而复杂的网状结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则往往产生于这些网格的结点。如DNA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半导体电子技术等无不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的。据统计,从1901年到1990年间所颁发的82次诺贝尔化学奖中,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三门学科得奖共计71次,跨学科的比例占87%,它们都是化学、生物学、数学、统计学、量子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所取得的硕果。在学科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换一个思维角度,很可能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在当今时代,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领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活水,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攻关,但更需要一大批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具备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并善于学习、借鉴其它学科成果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探索和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不仅超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世界贸易争端与纠纷,人口的增长与控制,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发展与应对,毒品的泛滥与控制,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与核恐怖,等等。诸如此类的多要素、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综合性复杂6问题,是不可能仅靠哪一个学科,或哪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所能解决的,甚至在原有壁垒森严的学科框架下也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必须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织起来,抛弃狭隘的学科门户之见,基于跨学科的共识,从多学科、多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才有可能清除这些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化常常将一个完整的问题人为地割裂成若干部分,专业术语和特有理论在各学科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和界限,局限了研究者的视野和思维空间,阻碍了对同一问题认识、理解和交流,而导致许多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对于解决全球性的迫切问题,已很少有可能仅仅通过某一科学原理来找到解决的答案。社会的发展正日益需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甚至是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和系统只有在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济学家的紧密配合之下才是有效的。经济和技术中的发展问题只能以系统方法的形式才能得以克服。此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方法基础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不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复杂问题,还是适应综合化职业和工作的需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三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关注并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二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怀疑精神,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其中,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是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克服个人的主观局限性和认识的单向性,对事物的相关性和整体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容易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筛选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独辟蹊径,做出新的科学创造。而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则有利于打破学科割据的现状,便于吸收其它学科的精华,并通过综合集成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为创立新学科、新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作必要的准备。这在科学研究领域已被越来越多的事例所证实: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先后取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及理学学士三个学位,但他获得的却是诺贝尔化学奖;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罗斯是一位医学博士,但有较深的数学、物理学造诣,曾主编过《科学进步》杂志,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出版过诗集和小说;100年来先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学家中,近80%都曾取得非医学的学位,如1969年获奖的德尔布吕克,开始学的专业是天文学,后转读天体物理,最后又投身生物学;1978年诺贝尔经济7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在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对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信息处理心理学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我国1977年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当选为院士的20人中,18人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曾就读不同的学校和科研院所,14人有在国外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研究生教育的“肩”上。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力推进跨学科、跨专业教育,加强跨学科思维方式训练,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四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趋势。在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跨院系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协调和推动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跨学科课程建设,由研究生自主选择课程、导师和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STS)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育,建立了数十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承担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在英国,大学强调为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鼓励研究生选择来自生产实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并由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教授进行集体指导。如斯特林大学的环境科学硕士课程计划具有高度综合性,五门必修课为环境系统、应用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的信息技术,四门选修课包括资源、土壤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大量的理工科课程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突出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成立了众多跨学科学术组织,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于一体。在日本,筑波大学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组成几个大的学科群,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名古屋大学建立了由领域(单一学科)专业群(由18个基础学科的专业组成)和复合专业群(由7个新的学际领域的专业组成
本文标题:68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刘亚敏 武汉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6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