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
赣南师院文旅学院09人文教育级(09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专业:09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张珊珊指导教师:罗勇本题目研究的现状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对我国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分三阶段阐述建国以来我党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启示。一、第一阶段土地制度改革(1949-1953年)樊兴丽、布海东在《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启示》认为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3,建国之初,我们的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大量农民只能通过租种地主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基本上是分离的,这一时期土地改革的目标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变“地主所有、租佃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为。李岳云和冯继康在《新中国农地政策的历史嬗变及逻辑启示》阐释土地改革第一阶段是(1949年–1952,这一阶段是农户土地私有,自主分散经营。农地政策的基本任务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目标。秦剑军的《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嬗变》认为建国后第一次土改是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土地制度变革尽管使地主、富农的利益受到损害,然而它却使大多数的农民从中受益,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改善。这种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为后来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第二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1953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该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将农民土地私有转变为公有制,将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将农民分散的家庭经营变成集体统一经营。农业集体化历经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3个阶段李行温铁军《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国家行为分析》中认为受当时的约束,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必须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必须完成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因此国家的最优选择是通过农业生产的集体化来完成其工业化进程,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试办和初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显示十大优越性。1975年《宪法》第7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一般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在保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牧区社员可以有少量的自留畜。”三、第三段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理论和实践》认为第三阶段是1978至今。这一阶段学者们主要把研究目光投向了运行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了土地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将《宪法》第8条第1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5条将《宪法》第8条第1款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毛主席曾说过:“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土地问题。”了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是开展我国当前土地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但是土地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问题,成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重点。分析农村土地变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吸取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现实意义:“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三农”问题的焦点又聚焦于农村土地问题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纵观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土地的可种植率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被企业征来开发,刺激经济,谋取利益,如房地产、人工景观、娱乐城等等。农民从土地获得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少,所以不得不外出谋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农业总产量剧减,留守儿童个教育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村经济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得到不断的改革,在改革的道路上共产党经历的很多挫折也取得了大量成就。当下,我国农村面临着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第一阶段:1949~1953年,农民土地所有制阶段1、第一阶段土地改革的背景2、第一阶段土地改革的内容3、第一阶段土地改革的特点4、第一阶段土地改革的评价第二阶段:1953~1978年,合作和集体经营阶段1.第二阶段土地改革的背景2、第二段土地改革的内容互助组初级社阶段1953~1956年高级社阶段1956~1958年人民公社阶段1959~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现在,家庭承包经营阶段1.第三阶段土地改革的背景2.第三阶段土地改革的内容第一阶段(1978-1999),恢复和拓展农业生产责任制第二阶段(2000~2008),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两条主线展开3.第三阶段土地改革的评价主要参考文献(6、参考文献:[1]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陈锡文、赵阳:中国农村制度变革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10[3]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4]王瑞芳: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5]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秦剑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嬗变[j]经济问题探索,2011(2[7]罗重谱: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09(3).[8]乔军:1978年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启示,[j].攀登,2011(4).[9]李岳云、冯继康:《新中国农地政策的历史嬗变及逻辑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0]毕宝德:《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构想》,[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第6期。[11]樊兴丽、布海东: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启示[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2(4)[12]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这个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2007第8期[13]牛凤瑞: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14]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所[15]张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前沿.2009.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签名: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名)教学学院院长(签名)年月日
本文标题: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7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