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掌握)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BC)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B)的产生。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D)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BC)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BCD)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掌握)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4、本书从研究研究区域尺度,研究企业组织和研究思维方法三方面概括了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三、名词解释(掌握)1.商业地理手册:《商业地理手册》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是以商业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作者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2.规范性分析: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3.实证分析: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4.结构主义地理学: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四、问答题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参见14章)。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制度取向受到了法国规制理论的启发,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受到正式及非正式社会制度的支持及制约的。从经济学家的著作中,经济地理学引进了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的概念,在地理界引出了诸如“制度厚度”及具有吸引产业集聚力的“地方的黏着性”等相关观念。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可称之为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倡导“文化转向”的经济地理学家认为,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与其削弱经济,还不如通过将其置于(其获得意义和方向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中(而将其情景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文化的经济地理学。2.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答: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是从研究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区位开始的。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对单一企业的微观研究。二战后,企业组织加速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开始转向对企业组织的关注。伴随着研究客体的变化,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局限在于: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3.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2答: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这说明: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更加丰富,不同观点进一步融合;在研究思维方式上更加开放和灵活;在学科定位上,将弱化其自然科学特性。4.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掌握)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首先,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其次,.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单体企业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再次,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最后,.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答:以下是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要求能绘制出这个学科体系图。其中:(1)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论经济地理学,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其中:工业地理学是研究工业生产布局规律的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各工业企业或部门的发展与合理布局,也要研究地区的工业结构或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客体主要是栽培的植物和饲养或捕捞的动物。研究的对象是这些生物性再生产部门的布局规律。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各类交通运输的空间格局形成原理,着重研究交通运输的地域分布规律,主要是反映交通运输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商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运输条件、贸易和市场等商业活动的区域特点。信息业地理学研究信息产业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4)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6.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答:经济地理学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的边缘科学,所以经济地理学的的相邻的学科有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经济科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2)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经济活动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了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3系有助于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3)技术科学: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可见经济地理学和技术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科学为经济地理提供了更快捷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7.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答:首先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同时,经济地理学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创新的区位条件,进而可以从空间上解释经济增长问题。其次:经济地理学对当今重大问题的贡献同样不能忽略。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和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经济地理学学家关注人地关系协调、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注重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等等,使得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并能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4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二章一、选择题(不定项)(掌握)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B)A.杜能B.w.高次C.韦伯D.哈特向2、“区位因子”最早由(D)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A.格林哈特B.哈特向C.艾萨德D.韦伯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ACD)A.运费B.资本C.劳动力成本D.集聚4、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αKβ,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A代表常数,那么A、L、K依次代表(DAB)A.雇佣劳动量B.固定资本量C.消耗资源量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5、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BCD)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A.种类B.可替代性C.运费大小D.可运性6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ABCD)A.产业聚集B.生产服务C.基础设施D.人文环境二、名词解释(掌握)1.区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5.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6.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8.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9.通达度(accessibility)是衡量网络中点中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10.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三、问答题1.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答: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2.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掌握)答: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8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