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毛泽东思想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句话
毛泽东思想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句话1、词语释义解释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反义词仰人鼻息、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灯谜一往无前英文unenthralled<self-centere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2、主要概念独立自主的理论依据:“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毛泽东说:“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全部活动所得出的必然结论。3、该词由来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活动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逐步形成的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始终是在共产国际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摸索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实际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尖锐地批评了教条主义者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盲目执行上级指示,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独立自主原则的初步形成。发展1935年的遵义会议,批评了共产国际代表在军事上不切实际的瞎指挥,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共产国际控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针和领导组成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斗争的反复考验,随着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终于摆脱了幼年的稚气,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了。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改过去多灾多难、屡遭挫折的被动局面,走上了胜利发展的坦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表明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从某种教条出发,照搬共产国际决议和指示了,而是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总结经验,独立自主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942年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打破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公式化、神圣化的斗争,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左”倾错误思想和右的干扰,走上了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好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次运动实际上是纠正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错误,整共产国际通过王明等人刮来的教条主义之风,谋求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自身建设的又一范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讲到对外关系时强调,要坚持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这就是说独立自主是中国政府对外交往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于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则提出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党内事务的原则。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国曾经照搬过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发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经过实际调查,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开始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所做的批示中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和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主义,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4、科学涵义独立自主原则的科学涵义:就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和决定,不能由别国的政党和领导人来代替。由于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历史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探索国家解放的途径上,这个国家能办到的,另一个国家就不一定能行得通。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从而才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保证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不但要由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且还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中国共产党从相信和依靠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一贯强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依靠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照搬外国经验;其二是关门主义,把独立自主理解为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关起门来搞建设,这实际上是对独立自主的曲解。5、基本内容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立足本国实际;走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来探索和选择适当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经验。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经有过把共产国际指示、苏联经验神圣化、教条化的倾向,并招致了巨大的挫折。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又开辟了与苏联等国不同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践的经验表明,是否从本国实际出发去寻找革命或建设的道路,最关系和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2、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上,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条件艰险恶劣,由于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地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走过了农村根据地的艰难时期,最终迎来了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也因为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封建锁、禁运、孤立所形成的种种困难,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不断取得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可靠途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和拒绝外援,而可以相互结合和统一,关键是必须分清主次轻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要把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成功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只是辅助性方式和手段。6、外交政策政策内容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因此可以说,独立自主牵涉到四组关系:本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本国与其他中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本国事务中利用内力与利用外力的关系、本国与世界事务之间的关系。中国自1949年以来,非常看重独立自主的身份与立场,长期坚持了许多体现这种身份与立场的原则。但这并不表明50多年来的中国外交不曾发生过变化。独立自主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内容,中国在1949年后的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战略形势而有不同的侧重。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包括的四方面内容都各自存在某种可能的极端,例如反对大国控制———走极端就容易变成完全封闭自守,绝对的自力更生显然也无益于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利益。在1949年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在这四个方面把握的度有所不同,从而引起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形式的不同。政策的初步体现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一个基本特色,就是在重大问题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认为,独立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己解决国内的一切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中国近代历史的遭遇对毛泽东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从那段惨痛历史出发,毛泽东特别珍惜中国的国家独立和主权,把反对苏美两个大国对中国的干涉和控制放在首位。其独立自主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是,毛泽东时代的独立自主政策又带有鲜明的结盟色彩,中国先后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与美国结盟反对苏联。这种结盟外交,一方面是当时冷战大格局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的决策者试图借与外国结盟来维持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与政治上的结盟不同,毛泽东在如何发展本国经济问题上选择了依赖自力更生的路径。在1950年代初中期,中国还能对苏联与东欧国家开放交流,但1960年代以后则明显地走上了封闭发展的道路。应该承认,当时的中国在依靠本国力量进行建设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脱离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世界事务的处理上,中国较长时期采取消极立场,多数时候以不参与的方式待之。而在有些问题上,中国一度追随苏联的立场,没能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如南斯拉夫是对华比较友好的国家,但中国一直追随苏联对南进行批判。深入体现尽管中国在毛泽东时期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正式把中国外交定义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在邓小平时期。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1984年5月,邓小平把中国对外政策概括成独立自主外交,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它是“真正的不结盟”,具体体现为“四不一全”: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其核心是不结盟。这种不结盟首先表现在中国对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上。邓小平倾向于在美苏之间奉行某种平衡政策,其前提是中国开始与苏联改善关系。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由建国初期巩固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政治任务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经济任务,这决定了中国外交政策内容的重要转变。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陷入了被动,国力衰退,对中国的威胁有所减弱;美国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美苏的较量由过去的苏攻美守变为苏美在战略上大体均衡、相互僵持,两个超级大国既相互争夺又相互联合。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中国如果继续联美反苏,会加强美国的霸权,影响世界力量对比的均衡。而且邓小平观察认为,世界其他政治力量,如西方阵营里的西欧与东方阵营里的东欧,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选择,不结盟将是世界政治的主流,对于消解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发展有积极意义。毛泽东时期中国的外交指导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又有中国与苏联复杂的恩怨因素,还有近代中国历史遭遇的影响。到了邓小平时期,意识形态、历史遭遇的影响开始慢慢减退,国家利益逐渐成为中国外交考量的首要标准。对外开放,就是邓小平认定如此才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而决然开始的大外交。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壮大自己,才能彻底摆脱可能被控制、被影响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国家的独立自主。这样的思维比之前一时期以闭关自守求独立自主的方式前进了一大步。在处理与中小国家、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邓小平一方面继承了毛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句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5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