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六单元珍爱我们的家园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但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它却是唯一的。地球以它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黄色的土地哺育了无数生命,而人类不过是众多生命中的一员,绝没有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随意浪费自然资源的权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享受它带给我们一切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珍惜,用心去呵护这颗美丽的星球。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类肆意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我们应该像三黑那样珍惜和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像山野老农那样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而不懈奋斗。请珍爱我们的家园吧,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本单元的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永恒的主题。这样编写的目的在于依托文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底,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只有一个地球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三黑和土地1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感受三黑的形象,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青山不老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课题的作用。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1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的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根有据。习作学写倡议书1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倡议的内容要写清楚、有条理。语文园地交流平台1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概括段落的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信息;了解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7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这首诗开篇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接着用神话传说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朋友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4.分析每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5.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情景交融等写法。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簸、涯”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着重正音:九曲qǔ浪淘风簸bǒ南朝cháo净无苔tái畦qí绕rào闼tà◆着重辨形: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4)齐读,读出节奏。《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3.板书:浪淘沙。(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刘禹锡生平简介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预设一:“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预设二:“浪淘风簸”明确:“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预设三:“自天涯”思考:“自”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预设四:“牵牛织女”牛郎织女的传说: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指名学生回答。)示例: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思考: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思考:①品评“上”字。这个字用得好吗?可否改为“到、过、去”?预设:诗的语言精练,其中的每个字都要经过推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炼字”。这里引导学生品读“上”,就是让他们体会诗歌用字的精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他字填到诗中读一读,看效果有何不同。“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因为要逆着汹涌的河水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其他字则不会有这种联想。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示例:生1:我喜欢“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读到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黄河自西向东绵延,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的情形。生2:我喜欢第二句。读到这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咆哮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浊浪滔天的情形,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读这一句诗时我还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3:我喜欢最后两句。读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撑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毫不畏惧。经历了一番拼搏之后,他终于到达银河,银河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2.拓展阅读。朗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过渡: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但是诗歌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真的只是描述了自然界中奇伟的景观和诗人神奇的想象吗?我们对此不做过深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来思考一下。《浪淘沙》一共有九首,我们挑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大家读一读,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诗想一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出示课件)浪淘沙·其六日照澄洲
本文标题: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8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