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哲学观念的异同
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哲学观念的异同【摘要】:中国讲“天人合一”强调“天道”,自然不可认识;西方人则认为“天人二分”,人是万物之灵,自然可被认识。(但不是说中国只有“天人合一”而西方只有“天人二分”,而是中国其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西方的主流思想是天人二分)。那究竟是什么使得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对自然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从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观点的起源进行探讨分析二者的异同。因为哲学教人明辨——求因——批判。【关键词】:天人合一天人二分哲学分析【正文】:一、不同的经济和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一)天人合一江河赐予了中国古老文明,“天人合一”被孕育其中。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从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流域到中原的渭河、黄河流域,南方的江汉、江淮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都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足迹,尤其是长江和黄河更是以其宽广的胸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的中华大国。泱泱大国,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多,有着丰饶的生存资源。这些都是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无法媲美的。中国的地大物博不仅给她的子民提供了完全的自足生存条件,还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让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和文化能够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让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再加上中国处于一个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一面临海,三面环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和外界相对隔绝的孤立状况,海洋对于远古的中国人来说,仅仅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立的发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是另一方面,造成了国民固步自封的保守意识和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大自然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厚的物资财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直至今天农业还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上天的“庇佑”,所以自古以来占主流的自然观思想都是“天人合一”。(二)天人二分大海孕育的西方文明,“天人二分”暗藏其中。西方文明发祥地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的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与亚洲接壤,就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岛。整个欧洲都离海比较近,所以说,海洋成为欧洲自然环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另外作为西方文化最早发源地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更是与大海密不可分。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区。那里既没有广袤的草原,也没有东方那种肥沃的大河流域,只有那些被重叠的山峦和起伏的波涛分隔成小块的岛屿、沿海平原和盆地,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形成了古代克里特———迈锡尼人和后来的希腊人独特的“两栖类式的生活”,与众不同的海洋文明也就孕育而生了。由于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就不能像中国那样自给自足,这样就注定了大海孕育下的人民必须走出去,或是向天“要”东西。这就是为何黑格尔在讨论历史的地理基础时骄傲的说:“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这句话非常生动形象的阐明了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地理自然基础。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根本无法满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需要,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标转向山林和大海寻找生活资源,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向海外的迁移与征服都成为谋求生存的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工商业文明孕育而生。自然既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他的态度就肯定不能是顺从而是要征服。换句话说,就是天人之间不是一体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天人二分”,就要求人们必须去探索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从而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二、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分歧点(一)关于主客体“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将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完全混为一体,认为只要人能够达到至善至仁的精神境界,就能顺应天理,合于天道。可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主要是以此来将儒家学说依附于政治,使之成为封建帝国时代的国家意志,上升为“君权神授”伦理根据。“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典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它将认识的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关系一体化,并以此作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出发点,具有原始的神秘主义倾向。以“天人二分”为主流思潮的西方哲学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万物之灵”,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征服和控制的强烈欲望——战胜,征服为主流意识;天人相争的武器是科学,是知识——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代表着西方科学技术至上思想。(二)关于自然认识论中国古典哲学中,老庄反对人为而因循自然,主张天下万物本于自然,法于自然,自生自灭,无须人为地参与其中。老庄天人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从宏观意义上讲,天就是自然、天然,事物本来的状态,而人则是指人力所为,天人合一就是合于自然,要求人们回归到本然的状态。老庄极为推崇自然之道,即“天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崇尚的理想境界是“万物将自化”的自然无为状态。西方哲学认为,自然可以认识,自然的法则必须不断发现。人们通过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服务。他们崇尚自由平等,认为天赋人权。在“天人二分”的认识论基础上,哲学形成三大体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前者形成了“社会科学体系”;后两者的主体部分构成了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体系”,从而形成了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世界知识宝库。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归结点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共同的核心是一种“绝对精神理念”。下面将从中国的老子、庄子和西方的柏拉图、黑格尔入手作具体分析: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起源于易学。老子的“道”不是客观存在的真是物质实体,而是虚构的恍惚不定的精神本源。庄子崇尚绝对的精神自由,认为只有守住精神,才能够达到与天伦合一的自由之境。而西方哲学起主流思想的“天人二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他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作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理念世界是原型,是第一性的,是起绝对性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的,自己实践的结果。所谓的“物质”只是一种“现象”,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的本质都是精神的,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而已。绝对精神是宇宙间的一种神秘的力量,(和中国哲学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变迁,生长,演绎万事万物。总之,道与绝对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整个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他们的产物。道创造了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绝对精神第一步外化为自然,后来外化为社会人类,最后,它又通过人的精神回归自身。绝对精神的外化过程类似于道的创生过程。道是模糊的,粗糙的,朴素的,没有近代科学基础。绝对精神是精致的,经过哲学加工的,内含着近代科学的诸多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是近代西方世界的辩证法大师。参考文献:[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5[3]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本文标题: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哲学观念的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0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