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年新课标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民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地区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的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宋应星特点:(1)传统科技的集大成;(2)多总结,少创造。背景:(1)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收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科学界,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科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遍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特点:(1)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2)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1)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2)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3)长期从事科学研究。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原因:(1)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2)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3)文化专制。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收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科学界,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科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遍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原因:(1)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3)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40.(25分)(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5分)(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10分)41、(12分)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名党军队的大溃败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名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明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名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41.(12分)修改建议(4分)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修改理由(8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7~8分)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6分)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0分)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1)特点:1从现实需要出发;2删繁就简;3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4突出伦理犯罪。(8分)(2)影响:1“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2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3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分)(1)区别:1预备立宪期限缩短;2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原因:1革命形势的发展;2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3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9分)(2)原因: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6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
本文标题:2014年新课标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4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