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发展2.人类历史过程中心理的发展3.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二、发展的基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心理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孔子•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均衡发展的。不同的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个别差异每个人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在适当的时机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科学家也发现不同能力的发展关键期存在着差异三、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纵向研究•横断研究•群体—连续研究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婴儿触觉、视觉、听觉的发展•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婴幼儿的发展1、偏好方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method)”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偏好方法•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婴儿的定向反射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吸吮行为不再受刺激呈现的影响。(习惯化)•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发生变化。(去习惯化)3.方位知觉与时间知觉•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方位知觉•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例:4岁10月,全部完成珠算题后:001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一是视觉--空间知觉障碍。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二是听觉功能障碍。儿童的听力属正常,但辨别听觉刺激的能力很差,如分不清d、t、n、m等类似音素,对较长的词句难以重复,不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事情等。这些也都影响儿童的理解与阅读。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三是精细动作障碍。大动作技能:包括走、跑、跳、单腿平衡等;精细动作技能:包括眼睛和手的复杂动作,以及视知觉--视动作的协调,例如穿针、刺秀等动作就属此类。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孩子在书写时,字或字母过大与过小、间隔不当、字不成行,笔握得太紧,不能一行行地涂色与剪贴纸张;在看书时,不能产生平滑而协调的水平方向的眼睛活动等等,都是精细动作存在障碍的表现。第三节语言与认知发展一、儿童语言的发展口语习得的年龄阶段口语习得个阶段的特征刚出生后能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它刺激5个月左右发出一些类似成人的音节12-18个月说出单字词18-24个月出现双词话语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二、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理论感知—动作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第四节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1.早期的情绪反应2.依恋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3.怯生二、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准则并以这些准则知道自己行为的过程。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主要研究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以说故事的方法进行研究。“两难故事”。结论:基于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道德他律时期(5-8岁)、道德自律时期(8-12岁)a.道德他律阶段:通常只从行为的结果做出道德判断,而很少考虑行为的动机;对事物的看法两极化,并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认为规则是牢不可变的,过于相信权威。b.自律阶段:能够从他人角度以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开始认识到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不止一种,道德判断开始呈现多样化,开始重视同伴和自己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识到原则是人定的,可以修改。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偷药”两难故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7岁以下)服从于得到奖励,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逃避惩罚,得到奖赏。相对功利阶段: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需要来评价行为。二级水平:习俗水平(7-13岁)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寻求认可阶段: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顺从权威阶段: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力图维持社会的秩序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道德观完全内化,认识到道德原则间的冲突,并进行选择法制观念阶段:理性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依法行事顺从权威阶段:行动依据内在的标准,行为受自我良心的约束三、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1—1.5岁)§肛门期(1.5—3岁)§性器官期(3—6岁)§潜伏期(6—12岁)§两性期(12岁—成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婴儿期(0—1.5岁)§儿童早期(1.5—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3—18岁)§成人期(18—25岁)§成年中期(25—20岁)§成年晚期(50岁—死亡)社会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观察学习实验•二、基本观点–学习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行为习得的途径:–一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第五节成年后的发展•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成年后的生活适应–健康问题–终生学习–社会人际关系–面对死亡第六节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屈赖恩(R.C.Tryon)依据走迷津能力的高低将一群最初未加挑选的白鼠分类,选择其中聪明的公鼠与聪明的母鼠配对、繁殖,迟钝的公鼠与迟钝的母鼠配对、繁殖,再对子代白鼠走迷津的能力进行考察。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双生子研究•研究发现,人的体征的遗传制约性比行为能力的遗传制约性要大,其中发色、眼色的遗传最为明显;•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言语、空间、数等能力的遗传一般要大于记忆、推理方面的遗传;双生子研究•人格方面也存在着遗传效应,如美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个性中的好奇心与第1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有联系,而在第17对染色体上则存在与焦虑有关的基因。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智慧”测验相关系数(8国)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胎内环境的影响•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胎儿心理的发展。1、母亲的年龄•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可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孕妇30-34岁为1.66‰,35-39岁为3.22‰,40-44岁时上升到12.52‰,45岁以上则达到29.74‰。这是由于高龄孕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有些劣势所致。2、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药物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6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