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新的变化及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新的变化及其意义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行和发展,在物质、经济、文化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使我明白了在事物的两面性面前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地利用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为显著的观念意识:1务实意识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不切实际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浪漫主义导致决策上的冲动和失误,国家社会生活因此陷入巨大的困境和灾难。改革以后,深受其苦的中国人强烈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判断我们工作的利弊得失。务实牢牢地占据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成为新的价值取向,讲求实效、实惠、实用成为一种自觉。具体表现在寻求发展的目标设定上,不好高骛远,着眼当前实际利益的实现,而后谋求未来;在实现方式上,不眼高手低,注重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提高实用技能;在效果评价上,不求全责备,切实考虑人陸弱点和综合因素的影响。从个体的发展规划来看,人们不再拘泥于“面子”观念,把考大学作为求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是更多地从个体的自身特点出发,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发展方向。从大专院校理工类、经济类专业走俏到现在高职高专的红火,从大学冷门专业的升温到特长生招生年年火爆,从各种职业资格培训班、学科培优班、各种特长班的兴旺到大学生逐渐认同“将心态放平,姿态放低,从基层做起,在做中学习”的就业观念,我们无不可以感受到务实意识深入人心的变化。务实的另一表现为功利动机。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义利观因无法满足人们的切身需要而被打入冷宫,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质利益原则逐渐为人们所推崇,并开始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力手段。2竞争意识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市场化改革把亿万人民从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的狭隘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人们挣脱了平均主义的精神桎梏,勇敢地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竞争意识的树立使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人们产生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产生了紧迫感。不仅如此,竞争带来的压力一旦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动力,对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有了竞争压力人们更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表现,从而使自身潜力得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另一方面,竞争的广泛化也使人们更加勤于思考懂得分析,注意扬长避短,通过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3开放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伴随国门打开,外面的缤纷世界开阔着人们的视野,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着人们的心灵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信仰模糊到信仰缺失。二;道德价值观的抑制到道德本性的混沌。三;人性虚伪到近似乎透明荒唐。一直以来西方的思想比较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这种“开放思想”也传入了中国,一些人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冲击,只看到了“开放”表面,一味的学习和模仿,人们的思想过于“前卫”,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和因素。与此同时人们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还丢掉了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外来的某些文化作为“时尚”,同时还以与其相反的中国优良传统为“落后”、“守旧”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大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特别注意从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二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进行积极的斗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要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的俩张皮现象,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闭关自守。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紧闭的门户,西方列强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卖国条约,割地赔款,西方文明开始涌入这个古老的国度。这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的开放。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使中国与西方长期断绝来往。70年代初,中美、中日建交后,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训,审时度势,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从而使中国融入了世界的大家庭。这是一次顺应历史潮流的主动的开放。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改革实验,成为实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1年,我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全国人大授权这两个省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有关的法律、法令、政策规定的原则,按照各省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上述各项措施有力的保证了经济特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迅速发展,其中以深圳的变化最为显著。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引进2500台设备和一批技术。1983年与1978年相比,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建国后30年的总和增加20倍。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1984年5月4日,中央正式确定开放沿海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新格局。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继续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并在沿海地区形成了辽阔的对外开放地带,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滚动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先后建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国家对这些地区给予了优惠政策,主要是:扩大这些地区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和引进技术的审批权限,简化外商出入境手续;允许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适当延长合资企业的合营期限;对确实提供了先进技术的产品,允许在国内的市场进行部分销售。在这些优惠政策下,各经济开放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到1988年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对外经济贸易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2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27.3%。我国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88年的第16位。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品种,由1978年的16种增加到61种。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到1988年底,我国对外承包业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12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7534项,合同总金额达106亿美元,已完成的营业额60.9亿美元,外汇净收入近10亿美元。其中1988年一年,我国公司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126项,合同总金额达21.72亿美元,完成业务额14.2亿美元。在开放的同时我们党又进行了体制改革,变革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种旧的弊端。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开放,使我们吸收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理念,利用外脑、外资作大作强自己。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人民受益,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三)从计划到市场新中国建立后,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过去传统的观念总是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且是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很快扬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是理论上的一次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后,沿着这个方向,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思想是逐步解放的,但对市场经济问题仍有不少争论。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进一步澄清了在计划和市场问题上的困惑。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个论断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两种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一次飞跃。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对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发展,是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上的认识飞跃,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十四大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推动改革和建设的加快发展,并抓紧制定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中央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领域拓展。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汇率并轨、外贸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开始逐步建立。这一切,为政府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呈现了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面对新的经济过热现象,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了16条措施,其中13条主要强调的是运用经济手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回顾和总结过去13年的实践,提出了10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新的变化及其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7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