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分解
yexuan《残暴的国王与聪明俘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回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厄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很快回答了一句话。而这句话顿时让执法官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同样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得把这个俘虏放了。同学们,请想一想,这个聪明的俘虏回答的是一句什么话呢?请同学们猜猜这个聪明的俘虏讲的是什么话?聪明的俘虏是这样回答的: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学习逻辑知识的意义•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逻辑中的概念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什么是概念?例如:“人”这一概念•同样是人,但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身长,自己的肤色,自己的性格,处于一定的国度里,这个人不同于那个人,中国人不同于外国人,青年人不同于老年人,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处于各种相同或不同的关系中,这些“特点”、“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分。例如,对于不同的具体的人来说,他们之间可具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等特征,但这些特征,仅是人的外在的特有属性,非本质的属性,而对于所有正常的人来说,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则是人的内在的特有属性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定义:人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例如:“人”这个概念,最早人的概念只反映着人的某种生物生理的特点,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对“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可笑吧?逻辑中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例如:“国家”这个概念•“国家”的内涵: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等等。•“国家”的外延: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的国家。课堂练习•指出下列语句中哪些是说明标横线概念的内涵,哪些是说明外延的?•1、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2、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③交叉关系。如“高中生”与“青年人”;“团员”与“学生”概念间的关系①全同关系。如“教师”与“老师”②包含关系。如:“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与“流动资金”;“学生”与“大学生”;“历史”与“现代史”;“大学”与“厦门大学”⑤反对关系。如:“中国人”与“美国人”④矛盾关系。如:“生”和“死”有以下五种关系:ab全同关系ab包含关系ab交叉关系ab矛盾关系ab反对关系全异关系ab逻辑中的概念abab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思考: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有何不同?•注意:只有在同一论域里,全异关系才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两种。逻辑中的概念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文学作品——小说•鲁迅——《孔乙己》的作者•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全同关系包含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逻辑中的概念土豆与马铃薯虎与中国虎侦探小说与外国小说喜欢与讨厌大专生与共青团员真与假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逻辑概念的语病题训练:1、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品:衣服、球鞋、手帕、衬衫、拖鞋等。2、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工人代表55人,农民代表47人,妇女代表39人,文艺界代表13人。逻辑中的概念包含关系3、你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西边的墙壁上。反对关系包含关系概念和词语的关系(1)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父亲”:“老子”“爹”“爸爸”“家父”等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逻辑中的概念例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样这个概念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两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牺牲”;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逻辑中的概念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逻辑中的概念由于对“照原样”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形成这样一则寓言。《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王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2)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逻辑中的概念厚迅速逻辑中的概念模范灯光积极明灯速度刻以下句子用词不当或词语搭配不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请改正。1、班长工作很。2、一盏盏闪耀。3、运动员以惊人的跑到了终点。4、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的。1、总不注意保护视力,小小年纪就成了深度近视。(/以至)2、那两年他在广州。(做客/)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化妆/)4、由于他多次________劳动纪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警告处分。(/违犯)词语辨析逻辑中的概念以致作客化装违反•1、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2、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寄居在别处。•3、化妆:在自己形象的基础上变得更漂亮的方式。化装:将自己形象化妆成为另一形象,是伪装的一种方式。•4、违反:是不符合的意思。违犯:就是违背和触犯(国法、法律、规定)的意思,相比之下,“违犯”比“违反”严重得多。理解逻辑规律•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同一律•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具体表现: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例如:•甲:“不应该把学习方法问题和学习态度问题混为一说。”•乙:“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学习方法对不对头和学习态度正确不正确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矛盾律•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1、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2、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排中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下列各段话是否包含逻辑错误?•1、我是有信心期末考出好成绩的,但我却没有把握。•2、南极沿岸地带鸟的种类很少,但鸟却很多。•3、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乙:“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甲:“那么,你是说你已经完成作业了?”•乙:“我并不是说,我完成了作业。”•4、班会上,老师批评小李不应该在上课时间去看电影。小李反问道:“请问,看电影是好事还是坏事?看电影受不受教育?”•5、有人说:“从船头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只见远远的船标灯在不停地闪闪发光。”•6、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参考答案:•1、违反矛盾律。•2、正确。•3、违反排中律。•4、违反同一律。•5、违反矛盾律。•6、违反同一律。小结逻辑和语文学习病句词语辨析逻辑中的概念内涵(本质属性)+外延(具体范围)与词语并非一一对应关系•逻辑规律的应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下面的故事运用或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者如何判断才能赢得美人心呢?(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3)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中收录了一个诗坛趣话:•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令,错写成“琵琶”。县令便笑着吟哦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刚好旁边有个客人,随口就续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县令大为赞赏。••(4)《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则众所熟知的寓言:•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5)张大妈问三位青年工人的年龄,小刘说:“我22岁,比小陈小2岁,比小李大1岁。”•小陈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小李和我相差3岁,小李是25岁。”•小李说:“我比小刘年龄小,小刘23岁,小陈比小刘大3岁”。•这三位青年工人爱开玩笑,在他们每人说的三句话中,都有一句是假的,请帮助张大妈分析他们三人的年龄。参考答案:•(1)、求婚者可运用逻辑规律的排中律判断。求婚者看到铅盒子上写的那句话与金盒子上写的那句话是互相否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因此银盒子上的那句话肯定是假的。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2)华盛顿的问话中包含了“此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假定,偷马的邻居胡乱瞎猜,正好中了华盛顿设下的圈套。其实,华盛顿的马双眼都不瞎。邻居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3)“琵琶”与“枇杷”同音不同义
本文标题: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0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