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簶(lù),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⑴襜(chān):战袍。⑵娖(chuò):戒备的意思。⑶胡簶:是装箭的箭筒。簶,原写作“革”旁加“录”字。⑷金仆姑:箭名。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小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首词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绝非儿戏的笔墨。写作意图创作背景•词人在2l岁的时候,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见宋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50名勇敢义兵,直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赏析上阙•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第一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第二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第三、四句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上片的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赏析下阙•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第一、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主旨•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艺术价值•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谢谢
本文标题: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1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