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作为老师应该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利用现代网络教育优势,通过对《霍金》《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霍金,感受他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精神。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回归故里的赤子之情。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可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情深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责任编辑刘馨)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3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