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丰富多彩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9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主页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下义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项:⑴纯净无杂质⑺清楚⑵寂静⑻单纯⑶清爽寒凉⑼一点不留⑷清闲⑸清新秀美⑹公正廉洁11√√√√√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在本文中一语双关,不仅指秋景悲凉,更是作者的心境悲凉。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秋——清、静、悲凉(文眼)南国秋——慢、润、淡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15秋晨院落16图片2槐树落蕊17图片2秋蝉残鸣18图片2秋雨话凉19图片3秋日胜果20一.秋晨院落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21破屋悲凉日光清牵牛花悲凉秋草悲凉天色清鸽声静秋院静观:22明确:天色日光---牵牛花碧绿漏、一丝一丝蓝二、欣赏第二幅画面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屋、壁腰---残败、悲凉驯鸽的声音----静秋草---疏疏落落清悲凉视觉听觉23二.槐树落蕊“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描写景物:人的感受: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极微细,极柔软清闲、落寞视觉触觉24秋槐落蕊“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落寞”静清悲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526新《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27新《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28三.最后三幅图秋蝉的残声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1.“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衰弱、啼唱、嘶叫这三幅图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明确:蝉声、秋雨、都市闲人、果树(枣树)“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嘶”2.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明确:奇、有味、更像样雨声、雨态、雨感;29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悲凉的淡色。)3.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作者通过秋果来描写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视觉、听觉、感觉)(清、静、悲凉)30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秋景图31槐树落蕊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秋晨院落秋蝉残鸣32思考题: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选取那五幅图画,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34“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主观上1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36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感知景),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小结:37潭柘寺玉渊潭38读12节,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的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3940思考: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提问: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4142•明确:•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44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45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特色?第一,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心中的寂寞悲凉之清,倾注于笔端,融入自然界的落蕊鸣蝉里、风雨草木中。第二,衬托的手法。对比反衬的手法主要运用在第2段和第13段。写南国之秋,更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第三,从特征出发,多角度描写、刻画。46故都的秋1、秋园静观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残鸣而报秋4、秋雨淋人人知秋5、果树秋天之奇观记叙、描写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眷恋向往之情(形)(神)郁达夫(悲凉的颂歌)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景人合一故都的秋,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这便是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49结语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50颂赞秋的名句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5.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陆游落叶)51再见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4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