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强化训练4:文言词义
课后强化训练4文言词义基础训练1.(2015·宁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1)太丘舍去.:(2)时时而间.进:(3)会.天大雨:(4)微.斯人,吾谁与归:离开间或、偶然适逢,恰巧遇到没有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四小题皆来自课文注解。但要注意第(1)题的“去”是古今异义词。第(2)题的“间”读“jiàn”,是动词。第(3)题的“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第(4)题的“微”形容词作动词用。2.(2015·台州)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1)暮而果大亡.其财:(2)两股.战战:(3)欣然规.往:(4)媵人持汤.沃灌:(5)辍耕之.垄上:(6)年且.九十:丢失大腿计划热水去、往将近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应联系语境,回顾课内所学相关知识,加以具体分析。3.(2015·金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停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C.去国.怀乡(国家)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C项中“国”译为“国都”。注意“过”“名”为词类名用;“鄙”“国”“怜”为古今异义词。4.(2015·金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贤于.材人远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属予作文以记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安陵君其.许寡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5.(2015·衢州)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1)会.宾客大宴:(2)高可.二黍许:(3)媵人持汤.沃灌:(4)马无故亡.而入胡:(5)由是先主遂诣.亮:(6)人恒过.然后能改:适逢,正赶上大约热水逃跑拜访犯错误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常见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平时应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加以归类整理,如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等。解析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词义辩析能力。平时注意分类整理是做好此类题型的关键。A项“于”,前者的意思是“比”,后者的意思是“在”;B项“之”,前者是代词,后者用于主谓之间;C项“其”,前者用于加强语气,后者是代词;D项“以”都是“因为”的意思。6.(2015·呼和浩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2)苔痕上阶.绿:(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4)岂直.五百里哉:约定台阶道歉只,仅仅7.(2015·临沂)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作则.飞沙走石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①若脱笼之.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①红装而.蹇者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D.①夫能不以.游堕事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解析A项“则”都是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A8.(2015·成都)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世隶.耕(属于)B.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D解析“称”:相当,相符合。9.(2015·成都)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真无马邪B.或以.钱币乞之以.刀劈狼首C.贤于.材人远矣能谤讥于.市朝D.卒之.为众人将军岂愿见之.乎解析A项“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词;B项“以”都是介词,“用”;C项“于”,前者的意思是“比”,后者的意思是“在”;D项“之”,前者不译,后者为代词。B10.(2014·嘉兴)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去国.怀乡(国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C.次.北固山下(停泊)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D.清风徐.来(慢慢地)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C解析本题为判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正误,要注意词义和词的一些特殊用法。A项“归”应解释为“女子出嫁”;B项“稍稍”应解释为“逐渐、渐渐”;D项“信”应解释为“信实、诚信”。11.(2014·绍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2)其一犬.坐于前:(3)阡陌交通..:(4)属.予作文以记之:(5)长跪而谢.之曰:(6)吾妻之美.我者:解析“期”“交通”“谢”是古今异义词,要避免用今义去代替古义;“犬”“美”是词类活用,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解释;“属”是通假字,解释时要分两步走,先指出本字,再释义。约定,约会像狗一样地,如狗一般地交错相通通“嘱”,嘱托道歉以……为美,认为……美12.(2014·绍兴)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少.时,一狼径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B.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则名.微而众寡有仙则名.C解析A项中的第一个“少”指“时间短”,第二个“少”指“年轻”;B项中的第一个“道”指“施行仁政”,第二个“道”指“正确的方法”;C项中的两个“信”都指“信用,诚信”;D项中的第一个“名”是“名气”的意思,第二个“名”是“有名、出名”的意思。拓展提高(2014·台州)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廿二日天稍.和:(2)柔梢披.风:(3)麦田浅鬣寸许.:(4)呷浪之鳞.:略微(稍微)开,分散上下(左右、光景)代鱼(鱼)【解析】“稍”“披”是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用今义代替古义;“许”是个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句子意思灵活理解;“鳞”运用了借代,要特别关注。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C解析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A项中的“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于”是“和”的意思;D项中的“于”是“向”的意思。(2014·益阳)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囊.其口(口袋)B.贼易.之(轻视)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A解析“囊”是名词作动词,“塞住”的意思。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解析例句中的“为”译为“被”。A项“为”是助词,无义;B项“为”译为“向”;C项“为”译为“成为”;D项“为”译为“被”,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D(2014·徐州)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全往西走(向西去)就,便(立即,马上)回去(回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要结合语境灵活理解。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D.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D解析D项都是“得到”的意思。A项: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项:①抬起;②发动。C项:①来得及;②和。(2014·宜宾)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忘路之.远近聂政之.刺韩傀也B.屋舍俨然.吴广以为然.C.于.时冰皮始解于.是鸱得腐鼠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C解析A项“之”,前者为助词,“的”,后者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项“然”,前者译为“……的样子”,后者译为“对的、正确的”;C项“于”都译为“在”;D项“为”,前者译为“被”,后者译为“是”。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A.欲穷.其林泉而茗.者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解析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名词作动词,“骑驴”。D项都是借代。(2014·成都)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惠子相.梁(做宰相)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D.请循其本.(本心)D解析“本”解释为“本原,初始”。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鹓其.如土石何B.夫鹓发于.南海子墨子闻之,起于.鲁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拔山倒树而.来D.我知之.濠上也辍耕之.垄上B解析B项均为介词,“从”;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它的”,第二个“其”为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为动词,“到”。(2014·凉山)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解析“道”解释为“正确的方法”。C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无以.应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解析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之意,第二个“之”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项第一个“以”是“按照”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来”的意思;C项“而”都解释为“却”,表转折;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其”作代词,翻译为“他”。
本文标题:【中考1对1】2016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强化训练4:文言词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8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