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核心要点:■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个体与群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所包含的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战略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都是重要的手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之间把握好力度,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远的使命担当,多次对生态文明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多达100余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文明自觉,反映了我们党新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展示了我们党良好的执政能力和形象风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化认识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更新了关于生态与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两者协调共赢。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增长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打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必然是主阵地和主力军。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累积叠加,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些重要论述从自然生态要素的空间系统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时间系统性两个维度,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个体与群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所包含的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当今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生态文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借鉴意义。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我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正式写入决议案文。今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我国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走出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国际环境与发展事业将产生重要影响。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断取得明显进展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社会积极响应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共同形成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部署和制度构架。今年全国两会审议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举措。这些文件的密集出台,描绘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图,为深入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八方面的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组合拳”。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巡视在河北开展试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事权上收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试点陆续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正在落地。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为标志,环境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环境保护部对33个市(区)开展综合督查,公开约谈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案件8000余件,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近3800件。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加快。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推进环境治理,促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3.6%,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比例比2010年下降6.8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82亿吨,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上升到21.6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建设。开发格局和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战略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都是重要的手段。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布局和结构上守住生态环保底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往往难以恢复,甚至可能永久丧失生态服务功能,必须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目前6省(市)已基本完成划定工作。战略和规划环评对生产力科学布局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完成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开展了360多项规划环评,对150余个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现行有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1700多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及时主动公开环境质量、企业排污、项目环评审批等信息,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公众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行为更加自觉。三、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举措“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寻找新动能和处理老问题之间把握好力度,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协调。健全环境预防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以打好三大战役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散煤和机动车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狠抓饮用水安全保障,解决城市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实行分级分类管控。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形成内生动力。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开展环保综合督查,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建立全国统一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运用市场手段推进环境治理与保护,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大力推进全社会共治。动员和支持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审批、企业排污等信息公开,解决信息公开中“企业拖、政府推、干部躲”等问题,让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责任在公开透明中接受群众的监督。
本文标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1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