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机考)教育学标准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小题,共40分)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培根2、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属于()A、前制度化教育B非制度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个别化教育3、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在做中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学活动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西方教育家是()A、(美国)杜威B、(英国)洛克C、(捷克)夸美纽斯D、(德国)赫尔巴特4、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指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要求C、教育理念D、教育目标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A、职业角色的神圣性B、职业角色的专业性C、职业角色的固定性D、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办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7、班级成员在服从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是()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9、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是指测试的()A、效度B、信度C、难度D、区分度10、夸美纽斯“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水泼到筛子上”体现的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11、统觉理论原理主张教学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A、(捷克)夸美纽斯B、(德国)赫尔巴特C、(苏联)凯洛夫D、(美国)杜威12、智力的核心部分是()A、注意力B、观察力C、思维力D、想象力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是()A、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C、实施素质教育D、实施大众化教育1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15、与苏格拉底问答三步(助产术),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相同的是()A、学不邋等B、不愤不启,不菲不发C、常善救失D、温故知新16、“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的是()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1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招生制度改革B、考试制度改革C、课程改革D、学制改革18、班主任个性影响力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不包括()A、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B、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C、高度发展的自我控制能力D、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19、在班级的管理中,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属于()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20、夸美纽斯所言,“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体现的德育途径是()A、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的德育途径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C、劳动D、共青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2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涉及以下哪方面()A、学习辅导B、生活辅导C、择业辅导D、思想教育22、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A、练习法B、演示法C、讨论法D、实验法23、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的是()A、教学目标B、培养目标C、教育目的D、评价目标24、格赛尔的“同卵子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A、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成长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成熟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个体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5、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学校是()A、骑士学校B、文士学校C、教会学校D、军事学校26、在西方,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D、赫尔巴特27、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中的()A、导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疏导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28、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是()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29、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A、制定课程目标B、制定教学计划C、进行课程设计D、明确培养目标30、被很多专家称为“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的时期是()A、青年期B、少年期C、儿童期D、幼儿期31、“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强盗”,这种观点属于()A、内发论B、外铄论C、双因素作用论D、遗传论3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了下列哪个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因素B、成熟C、环境D、个体实践活动33、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指导课程编制中最关键的准则是()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34、从1957年起进行了20年“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的是()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柯D、加里宁35、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的课程评价属于()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结果评价模式36、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让学生能()A、领会知识B、运用知识C、引起学习动机D、巩固知识37、《学记》中提出“学不邋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下面哪个教学原则()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8、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出现在以下哪个教育阶段()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非正规化教育阶段39、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是开始于()A、(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C、(英国)洛克:《爱弥儿》D、(法国)卢梭:《教育漫话》40、制约受教育者权利的首要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D、大众化教育的普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20题,共30分)1、义务教育,也称为“强迫教育”,下列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有()A、强制性B、普遍性C、长期性D、免费性E、基础性2、在早期的教育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有()A、(法国)卢梭:《教育漫话》B、(英国)洛克:《爱弥儿》C、(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D、(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E、(德国)康德:《教育论》、《教育学讲授纲要》3、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E、学生文化具有规范性4、在教育与个人发展关系中,下列属于外铄论代表的有()A、(英国)洛克B、(美国)华生C、(美国)霍尔D、(中国)孔孟E、(美国)威尔逊5、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载明,儿童应享受的权利有以下哪些()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无歧视原则E、保护儿童原则6、我国古代教育学巨著《学记》中提出的教育原则有()A、教学相长原则B、启发诱导原则C、常善救失原则D、藏息相辅原则F、学不邋等原则7、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综合性B、可操作性C、灵活性D、稳定性E、阶段性8、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A、有利于经济地、有效地大面积培育人才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D、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E、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9、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A、传授新知识课B、巩固新知识课C、培养技能技巧课D、检查知识课E、实验课10、近代教育变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兴起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教育的世俗化D、教育的民主化E、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11、按照课程任务分类,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类()A、基础型课程B、技能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活动课程E、研究型课程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以下哪些方面体现出来()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E、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教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的世俗化1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B、制约教育的结构C、制约教育的内容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15、课程目标设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的研究C、对学科的研究D、对教材的研究E、对教学目标的研究1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教学制C、分组教学制D、设计教学制E、道尔顿制17、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结构化策略B、形式型策略C、问题化策略D、方法型策略E、综合型策略18、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检查复习的方式有以下几种()A、口头回答B、黑板演算C、检查课外作业D、问卷调查E、开展活动19、国家课程也叫国家统一课程,是一级课程,它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审编,具有以下特点()A、权威性B、基础性C、强制性D、指导性E、多样性20教育目的具有层次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层次()A、国家的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班级的教学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E、学生的发展目标三、正误判断题(每题0.5分,共20题,共10分)1、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目标()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方向()3、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挥来弥补,比如瞎子眼睛虽然看不见,可能听力特别好,这正好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和教学管理()5、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分析()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备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8、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其中理解教材是重中之重()9、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其他教材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10、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教师之所以为老师的决定性因素()11、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体,具有形成时间长、不易消散的特点()12、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13、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的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我们称为“三基”教育,具体指的是“读、记、写”()1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班级()15、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语言直观的形式来实现()16、课程目标是教科书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主要依据()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18、学校文化主要体现在其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其中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仪式、传统等方面()19、外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是刺激、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四、
本文标题:教育学试题及其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1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