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史线索整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多种控制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建长城、戍边、直道驰道)、郡县制(三老、啬夫)•西汉:布衣将相之局、内外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次打击匈奴•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宋朝:文官体制(重文轻武;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官、职、差遣相分离);内重外轻(禁军厢军区别;更戍法)•元朝:中央只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上行省制(首创)、西藏设宣政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厂卫制度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出现(南稻北黍)•春秋战国:铁器犁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可转让、农业商业手工业活跃)•三国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北民南迁;西南经济;江南经济)•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唐:丝绸之路;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南宋:农业方面有“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方面有“机户”、景德镇;商业方面有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市舶司;番坊番市;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交子出现•明清:农业方面引入西方的农作物——番薯、玉米、甘蔗、蓝靛、烟草以及“湖广熟,天下足”;手工业方面有湖州丝、松江布;商业方面有船码头(汉口)、银码头(镇江)、布码头(无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建造长城抵御匈奴•西汉: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及西域都护府•南北朝: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唐: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友谊;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北宋:与辽、西夏、金并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被蒙古所灭;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由宣政院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东北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西北平定准噶尔部,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西南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管辖达赖班禅转世程序•东南攻占台湾,设台湾府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西汉: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张骞出使西域•唐朝: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北非都有往来);东亚文化圈的出现(新罗、日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强盛(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北非)•明朝: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日本、欧洲、东南亚;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转站)•清朝:从海禁到闭关(康熙时期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上海海关;乾隆时期开放广州)儒家思想的变迁•西周:周公的“礼乐制度”(儒家思想的滥觞)礼分等级,乐维团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下的儒家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礼法)•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设太学、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开始成为主流思想)•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实行礼制,以孝治国•唐朝: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形成,传播到东亚各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陈独秀、鲁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说出“第一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2分)•(2)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收敛性”的主要表现。(4分)(1)政治:中央集权(或大一统、或郡县制);文化: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每一方面1分,共2分)(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每一方面1分,共3分)(3)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政治、经济、文化均可涉及,只需要涉及两方面,每一方面2分,共4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线索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2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