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麻醉科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常规
1麻醉科规章制度一、麻醉记录单管理制度1、麻醉记录单是手术治疗病人的医疗档案,也是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珍贵资料。因此,要求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填写。2、麻醉医师应认真、如实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完整清楚,要字迹清楚。3、麻醉记录单专人负责管理,每月按日期整理一次。每年做出统计,统一管理。二、麻醉前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制度1、对于疑难病例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少见病例,在科主任的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2、回顾性总结手术麻醉病例和重危病人的抢救过程及经验教训。3、院外会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主治医师担任,院内会诊由主治医师以上担任。4、因病情或术前准备不足需停止麻醉应经主治医师以上会诊同意。5、会诊病例和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在专用本上。三、麻醉药品管理制度1、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领取。2、毒麻药品除有专人保管外,麻醉医师凭毒麻药处方领取。3、急救药品定点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以利抢救急需。4、麻醉中特殊用药,需经负责麻醉的主治医师同意后才可应用。5、麻醉药品(毒麻药)不得外借,特殊需要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并按时如数还清。四、麻醉机和仪器管理制度1、麻醉前应认真检查所用的麻醉用具和仪器。2、麻醉后应关闭各种开关,取下各种衔接管,消毒螺纹管,呼吸囊等。3、麻醉机、监护仪等贵重仪器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及维护,发现缺失或损坏立即报修,保证麻醉设备的完好率。4、喉镜等麻醉器械专人管理,经常检修,以备随时应用。五、消毒制度1、麻醉器械:螺纹管、呼吸气囊、舌钳等每次用完后浸泡、清洗、消毒或熏蒸,以防交叉感染。2、浸泡酒精等溶液的容器定期更换。3、放置麻醉器械盘及盖单一人一用一消毒。4、一次性消耗材料用后,由使用者浸泡、毁型。六、交接班制度1、主班医师与夜班医师交接日间麻醉工作及尚未结束的急诊手术。2、交接抢救箱、麻醉器具及毒麻药品使用的情况。23、主班负责日间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工作和科内院内抢救工作。4、主班或护士负责请领补充当日使用的药品。七、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1、麻醉恢复室是密切观察麻醉病人苏醒的场所,对手术、麻醉后危重病人进行监测治疗,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手术麻醉后病人的安全性。手术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作用尚未消失,常易发生呕吐、误吸、缺氧、高碳酸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紊乱。因此,在麻醉恢复室内应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并及时记录。2、恢复室病人常规监测一般项目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2、恢复室病人常规监测一般项目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量、补液量及速度和引流量等。3、恢复室内应给予病人充分镇静、镇痛以减轻各种并发症。4、病人离开恢复室应符合下列标准:(1)全麻者需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稳定,血氧饱合度下降不超过术前的3-5%。(2)椎管内麻醉病人通气量满意,一般状况稳定。5、恢复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麻醉科医师主持日常工作,其职责范围同麻醉科三级医师负责制。八、疼痛治疗制度1、疼痛门诊除遵守门诊部的一切规章制度外,强调病历的书写要规范化,保管及随访要常规化。2、病人治疗前应明确诊断,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3、疑难病例应请上级医师或请有关科室会诊、研究治疗方案。4、治疗后患者要观察15--30分钟方可离开。5、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6、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出疼痛门诊。7、术后疼痛治疗的病人要及时下医嘱,交待护士观察病情,每天至少一次巡视病人,调整用药剂量及速度。九、人才培养制度1、科主任负责全科各级医师的培养工作,须有计划、明确任务,并有一定的检查考核制度。2、住院医师应到循环及呼吸内科等科室轮转学习半年至一年。每年写1篇论文或译文。3、主治医师除临床工作外,应在科主任指导下承担临床科研项目,每年写出1-2篇论文或文献综述。4、争取和创造条件对各级医师分批选送学习外文和进修。5、由科主任或高年主治医师负责教学工作,担任医学生的授课任务,按统一教学大纲备课。在主治医师指导下,由高年住院医师指导医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6、招收进修医师,以临床实践为主,兼学理论。3十、业务学习和科研制度1、由科主任或一名高年医师负责科内业务学习,内容有:交流临床麻醉经验、重要病例讨论、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麻醉新药和新技术介绍,科研课题报告会等。2、病例讨论主要是讨论疑难病例或并发症病例。手术后24小时内死亡病例,应在一周内进行全科讨论,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麻醉水平。3、科研计划由科主任同有关人员制订,开始前应在本科内做开题报告。4、科研成果应在科内报告并存入科研档案。麻醉科主任职责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培干和行政管理等工作。2、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密切配合手术和对危重病员进行抢救工作。4、领导麻醉医师(士)做好麻醉工作,参加疑难病例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麻醉选择提出意见,必要时亲自参加操作。5、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搞好资料积累,完成科研任务。6、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7、组织并担任教学,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8、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会诊、出诊。9、审签本科药材的请领和报销,检查使用与保管情况。10、严格执行毒、麻、限制药品的管理制度。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麻醉科主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指导本科医师(士)、进修、实习人员施行麻醉工作。2、担任疑难病员的麻醉和教学、科研工作。3、其它职责与麻醉科住院医师同。麻醉科住院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的日常麻醉,进行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2、麻醉前检查手术病员,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确定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做好麻醉前的药品器材准备。3、麻醉中经常检查输血输液及用药情况,密切观察病情,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如出现异常变化及时与术者联系共同研究,妥善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4、手术后应亲自护送病人,并向病区医护人员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5、手术后进行随访,将有关情况记入麻醉记录单,做出麻醉小结。6、遇疑难病例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7、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8、积极开展麻醉的研究,参加科研及教学,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49、协助各科抢救危重病员。麻醉科医士、护士职责1、麻醉科医士在麻醉医师指导下参加麻醉工作。二级以上医院麻醉科护士原则上不参加麻醉工作。2、做好麻醉前药品器材的准备及麻醉后物品的整理工作。3、负责麻醉器材及药品的请领保管工作。4、负责麻醉的登记统计工作。基础麻醉常规一、氯胺酮麻醉:适用于各种短暂的体表手术及操作,尤适合于小儿麻醉。口、咽及气管手术慎用以防喉痉挛。未经控制的高血压、颅内高压、胸或腹主动脉瘤、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新近发生的心肌梗塞、心力衰竭、颅内肿瘤或出血等病人应禁忌使用。实施方法:除小儿应用肌肉注射外,多采用静脉注射。肌注:4-10mg/kg;追加为首剂的一半。静脉注射平均剂量1-2mg/kg,多次追加剂量递减。单次注入诱导后,可用0.1%浓度的溶液连续静点,滴速2-5mg/kg/h,氯胺酮总量不宜超过20mg/kg。二、神经安定镇痛术:适应证:多用于精神紧张而施行局部麻醉的病人,也常作为复合麻醉中重要的辅助用药及创伤或烧伤换药时的镇痛。实施方法:目前临床上常有将氟哌利多5.0mg,芬太尼0.1mg。两者按50:1比例混为英诺佛分次给病人静注,但复合麻醉中应用仍根据需要以分开静注较为合理,因为氟哌利多作用时间长,而芬太尼作用时间较短。三、强化麻醉适应证:同上,用于增强麻醉效果。实施方法;氯丙嗪50mg或异丙嗪50mg加哌替啶100mg分次静注。也有用氟哌啶5mg和哌替啶100mg者,分次静脉输入。注意事项:1、强化麻醉常使全麻病人术后苏醒迟缓,而且意识清醒后保护性反射又不能同时恢复。一旦出现呕吐,可能误吸而造成窒息的危险。2、强化麻醉后过早地翻动病人,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均增加麻醉后护理的困难,也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减少的原因。3、氯丙嗪等具有抗肾上腺素作用,椎管内麻醉和腹腔神经丛阻滞时并用氯丙嗪等合剂,可使血压明显下降,偶尔遇到升压困难者,可造成死亡。故椎管内麻醉时禁用氯丙嗪等药物。清醒气管内插管操作常规适用于麻醉诱导时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饱胃的急诊病人。操作前给予镇静药并详细向病人介绍配合要点,力争得到病人的充分合作。以1%地卡因1.5~2ml或2%利多卡因2ml行环甲韧带穿刺进行充分的气管上端及声门、会厌的表面麻醉。以0.5%~1%的地卡因喷射舌根、硬腭及咽部,每1~2分钟一次共2~3次,然后5将喉镜伸入显露会厌,并于会厌背面、腹面及声门上方各喷射2~3次。插管技术同《气管内插管操作常规》。气管内插管操作1、根据病人情况,选一合适气管插管,并同时挑选大一号和小一号之两根导管备用。2、显露声门时,喉镜切勿以门齿为支点上撬。不得将舌尖和下唇挤压在喉镜和牙齿之间。3、显露声门后,右手持气管导管轻柔地插入,遇有因导管较粗进入有困难时,当及早更换导管,不得暴力强行通过。4、遇有插管困难,显露喉头逾2分钟者当暂停操作,行加压氧吸入片刻,再继续插管,两次插管未入即请上级医师协助进行。借助管蕊时,当气管插管前端进入声门后,即应拔除管蕊,然后将导管推入气管。插管后,放入牙垫,方可退出喉镜。适度充胀气囊,听两肺呼吸音,而后确切地固定导管和牙垫。全麻维持期操作常规麻醉维持可采用吸入复合,静—吸复合和静脉复合等方法。1、熟悉各种全麻药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时效和副作用以及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麻醉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2、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呼吸、SpO2和EtCO2的变化,每5~10分钟记录一次,情况不稳定时要缩短记录时间。3、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有梗阻现象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迅速排出。应按EtCO2和SpO2调节通气参数。使用呼吸机时呼吸频率10~14次/分,潮气量8~10ml/kg。4、术中密切注意麻醉深度是否满足手术要求,按病人体征及麻药浓度和剂量综合判断,以能满足手术需要的最浅麻醉为安全。老年、小儿、休克、病重患者,静脉全麻药、吸入麻醉药和肌松药应适当减量。5、气管插管病人,维持肌松以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好,最好使用肌松监测。6、仔细观察术中出血和尿量,依据生理指标,调整输血、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必要时监测CVP。气管插管拔管常规1、必须具备拔管指征方可拔出气管插管:Bp、P平稳;呛咳吞咽反射恢复;潮气量足够;SpO2不低于术前3~5%或接近术前水平;呼之能应或完全清醒。吸引不足以引起呛咳反射时无论其它体征如何,不得拔管。2、先将气管内分泌物吸除干净,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20秒,再将口腔内分泌物吸除干净,充分吸氧后边辅助呼吸边拔管,拔管后迅速将口腔内残留分泌物吸净,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并听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3、头颈、咽喉部手术、病危患者、年迈体胖者、饱胃后的急诊患者,均需要患者清醒后始考虑拔管。麻醉过浅时拔管前2分钟静注利多卡因1mg/kg,以防止呛咳、喉痉挛、高血压和心动过速。4、拔管前应备好加压面罩及气管插管等器械,以备不测。5、初学者须在上级医师协助下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常规全麻诱导指病人从清醒至麻醉状态的过度,多采用静脉快速诱导、吸入少用。镇静药的选择:安定0.1-0.2mg/kgiv依托咪酯0.3mg/kgiv6咪唑安定0.05-0.2mg/kgiv异丙酚1.5-2.5mg/kgiv氟哌利多0.04-0.05mg/kgiv硫喷妥纳2.5%2-6mg/kgiv*联合用药、年龄较大者和心功能差者应酌情减量镇痛药的选择:芬太尼3-5ug/kgiv哌替啶1mg/kgiv氯胺酮1-2mg/kgiv肌松药的选择:琥珀胆碱1-2mg/kgiv维库溴铵6-8mg(0.1mg/kg)iv其它:泮库溴铵、罗库溴铵、阿曲库铵等1.镇静、镇痛和肌松药的使用要依据各种药作用的达峰时间优化组合排列。肌松药的作用一定要在病人无知
本文标题:麻醉科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常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8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