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咏物诗的概念以及咏物诗的特点。(2)学生能了解咏物诗鉴赏的一般方法。(3)能进行有关的鉴赏,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咏物诗的学习,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诗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接受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背诵以前学过的两首咏物诗:于谦《石灰吟》和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题目特点: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曲尽其妙]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不滞于物]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2)品味寄托。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谐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5)了解鉴赏常用语: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处环境—自身特点—作者处境—所言之志—手法分析—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托物言志,环境烘托。形象特点1、李商隐《柳》P392、顾况《子规》P443、韩愈《葡萄》P444、刘禹锡《赏牡丹》P455、杜荀鹤《小松》P466、杜牧《早雁》P34品味◆合作◆探究自读提示1、所咏之物有何特点?2、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情?如何寄寓的?学习新诗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托物言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葡萄:开始长新枝但并未完全复苏,需要人来多加竹条扶上架子。感情: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子规:长年啼血哀鸣,使人闻之悲凉。感情:对历代蒙冤而死之人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诘语气由鸟及人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妖艳,也不过于俗气。感情:喜爱、赞美牡丹。1、侧面烘托2、拟人、比喻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幼时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感情: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单以柳为题的诗,就多达十几首,诗句中用到柳字的就更多了。大致分来,有下面几种情况。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作业:“633”P245《题菊花》《画眉鸟》P248《海棠》P255《竹石》P256《官舍竹》P246《木芙蓉》P246《严郑公宅咏竹》P255《草》P257《白云泉》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意象分析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冤亡、积怨、啼血2、情感分析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蒙冤屈死之人多,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总结主旨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3、手法分析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②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合作探究一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1、意象分析。诗人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富丽,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2、情感分析3、手法分析①反衬手法的运用。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3、手法分析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合作探究二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1、意象分析2、情感分析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主旨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3、手法分析一、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探究: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学以致用答案参考:意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报春。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手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作业从意向、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葡萄》一诗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本文标题:咏物诗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82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