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谈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可见,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缩短数学与人、自然的距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是“标准”的一个思想。只有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如何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呢?笔1.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出发,数学教学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具体情景中,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的感觉,学生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学生会举出很多见到的百分数,如衣服布料、羊毛衫的成份含量,药物、化肥的成份含量,酒的酒精度,统计图表中的百分数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学好百分数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它。再如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液体的包装袋或瓶、罐,记下它们的容量,在课上交流,学生除了知道一些液体的容量是多少外,还会碰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ml”、“L”分别是什么意思,“200±3毫升”是什么意思,“净含量”是什么意思?教者大可不必回避这些问题,而应适当引导,适时解答,学生不但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且会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就教材讲教材,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化掌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将束手无策。因为教材的编写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会因考虑知识的体系完整而带有某种“一厢情愿”的人为设定,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等),还只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教育事实的海洋是无比宽广的。学生在接受着书本熏染的同时,又不断受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碰撞冲击,不少课本中没出现,课堂上没接触,生活中又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常常会成为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新的困惑和难题,是对书本知2.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果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的必要性,从而对解决问题有一种渴望,以一种主动的态度进入数学课的学习。如在教学较抽象的《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可先提问:“你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旗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知识进行实地测量,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体验数学的乐趣。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已学的能被2或5整除的特征(看未位)去判断,不但能判断出较大的数1269534能被3整除,而且判断出1956342、2345691、5634921也能被3整除,使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能创设悬念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既亲自参与获取了新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及自主探究的精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运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例如教学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时,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有关的情境和实例中,认识它、理解它、体验它。在小数比较大小时,可出示体育课上四位同学跳高比赛的成绩让大家比较,给他们排出名次,让学生觉得并不是枯燥的比较小数的大小,而是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应用小数中,让学生分别量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使学生学会用小数表达信息,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平均数后,让学生估算几位学生期末几门学科的平均成绩,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采用多种2.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学生思维过程让学生顺着走,而是留给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圆的周长是否也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等于某个数值的若干倍呢?让学生拿出从生活找来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动手量一量它们的周长,再量出可能与圆周长有关的数值,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课后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量一量车轮的周长,大树树杆的周长等,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从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学生科学知识的可信度和探索知识的成就感,加深1在现实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方法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解题方法,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创新设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三年级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题目:“三年级395人去参观纪念馆,每辆车准乘45人,租9辆车够吗?”学生可采用395除以9,估算每辆车乘坐的人数是否小于45人,或45乘9,结果是否大于395人。某厂生产的6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零件重一些,如何用天平找出次品?怎样称次数最少?学习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估计出王大伯家一个很大的鱼塘中鱼的数量?学生想可以用网围住一部分水面,根据鱼的数量和水面面积计算出鱼的数量等等,但也有同学想到了先打一网鱼,数出数量,做上记号,放回塘中,过一段时间后,再打一网,看有记号的鱼点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先打一网有记号的鱼的数量除以这一网有记号鱼的数量点总数的分数,估算出一塘鱼的数量。再如节日各大商场出台不同的优惠措施,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到哪个商场购物更合适,这些都是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2实践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解题的工具,它更应是运用能力的一种载体。多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经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从而发展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及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校园里、家里亲自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面积,感受一下面积单位,并且自己分析用什么面积单位最合适等。再如一位同学准备利用国庆假去大连旅游,他非常想知道从盐城到大连有多远,老师找来一张比例尺看不清的全国地图,请同学们帮帮他,老师告诉大家盐城到南京的实际距离,让同学们通过在图上测量,先求出比例尺,或用其他方法,算出盐城到大连的实际距离,这一系列生活中的练习,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是数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数学——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走进生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和教育(吴海燕,亭湖区青墩小学)
本文标题:浅谈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2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