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甲午中日战争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洋务运动(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1.了解洋务运动的大体概况,理解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概况,认识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背景(1)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根本原因)。(2)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地方总督和巡抚势力扩大,积极参与。(3)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利用洋务派的实力,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掀起。(2)内容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满洲贵族创办)。后期(19世纪70~90年代):①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和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2)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③创办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3.洋务运动破产(1)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2)失败原因①客观:西方列强的破坏和阻挠;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仇视和破坏。②主观: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既弱小又分散;洋务派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让先进的生产力去适应落后的生产关系,进步的经济基础去适应腐朽的上层建筑,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开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巨大影响。(1)积极影响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②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或多或少地增强了国防能力;⑤诱导、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⑥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缺口;⑦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轻视工商业的经济理论;⑧对西学传播起了推动作用。(2)消极影响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①由清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并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目的是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⑤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⑥洋务企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例1】(2009·石家庄一次质检)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因此他创办了()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汉阳铁厂D.天津机器制造局【解析】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内容的理解。材料中的理财应是创办民用工业,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原因:外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自身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2)时间、地点:19世纪60~70年代,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企业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来源地主、官僚、商人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特点①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具有革命性的一面②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①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②自身的特点: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1)产生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是在本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成长而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结构看,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3)从工业分布来看,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4)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都相当落后。(5)身受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例2】列强的侵略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这里的“客观条件和可能”主要是指()A.“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促进B.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C.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D.封建经济的分解,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扩大【解析】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答案】D1.背景(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2)有利条件: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导致清军既不能主动进攻,也不能稳固防守,以致贻误战机。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加剧中国人民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各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特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便利外国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⑤民族救亡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斗争,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⑥台湾与大陆分离达50年,后患无穷对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促进其资本主义发展,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实力的增强,便利了其进一步侵略中国对远东①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际地位上升,一跃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国家;②日本的扩张遭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日趋激烈5.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三国干涉还辽①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俄、德、法的侵华利益。②结果:日本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被迫放弃侵占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清政府只是表面收回主权,实际上却置于俄国势力之下。③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④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①背景:全国人民(尤其是台湾人民)反对割地(尤其是台湾)议和。②概况:1895年5月~10月,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组织义军,抗击日寇。最终失败。③意义: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主观:①从领导因素来看,当时掌握中国最高统治权的慈禧太后置民族与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全力准备其六十寿典;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其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②从民众因素来看,虽有人民的奋力抵抗,但清政府没有发动民众抵抗侵略。③从战略战术来看,清军“先守定局,再图进取”贻误了战机,北洋舰队放弃黄海制海权。④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与落后。(2)客观:①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强盛,发动侵略战争蓄谋已久。②从国际因素来看,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世界,列强支持日本侵华。【例3】(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以下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强海防的努力宣告失败B.外商开始在华开办企业C.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D.俄日加紧争夺中国东北【解析】早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对华进行早期的资本输出,就开始在华开办企业。故选B项。【答案】B热点中国近代化概念近代化是指以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又称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城: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过程起步阶段(1840~1895年)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政治上,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思想上,“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发展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过程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和日本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政策趋于反动,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上,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经济上,建立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历经百年,中国的近代化至此才突飞猛进考点链接1.从近几年高考来看,近代前期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成为命题重点。2.需要关注本热点命题的两个方向:一是综合性,要把握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阶段特征,各阶级、阶层探索的成就和特点等;二是创新思维,需要更新观念,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等。【样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表现的是()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近代化的发展C.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D.早期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解析】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但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故C符合题意。【答案】C变式·预测在中国近代,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之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近代化进程的两大亮点分别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如何?(2)从领导者、进程、依靠力量方面来比较中国近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起步上的不同。【答案】(1)两大亮点分别是指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引起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海军,开办新式学校
本文标题:【历史】2011届走向高考总复习课件:7-1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甲午中日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0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