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课件
走进名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已天下为己任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一是孟母教子的故事。二是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三是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五十步笑百步。尽信书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名言名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坚信人性本善•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guōsùqīpàn1、七里之郭2、米粟非不多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5、夫环而攻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yùguăfú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城非不高也。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环而攻之而不胜。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时令地理形式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围语气词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讨论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败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守方败攻方胜(地利)(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层进不如不如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举例论证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举例论证环而攻小城却不胜城高兵利粮足却弃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推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畔对比人和之重要结构:总—分—总战争治国作者是如何论证的?采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出发“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的重要性道理论证层层递进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中心论点运用“排比”句式说理严密,加强气势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双重否定式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进式排比)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巧妙配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总结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拓展研究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一、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郭、池、去、亲戚委、域、是三、一词多义:兵、以、之掌握重点词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郭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也)今义:判断动词亲戚古义:父母、兄弟(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2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