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D 第三讲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jian
第三讲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的消遣功能•文学的政治功能•文学的商业功能……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朱熹注: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宜盡心也。•兴:孔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群:孔曰:“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怨:孔曰:“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朱熹:“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朱熹:“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二、文学的教育功能当代文学教育的问题1、体制与文学教育文学:“专业”还是“修养”中文系是否培养作家?•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现代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和心性涵养的“修身之道”,转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鉴赏和品味:文学研究的基本功闻一多、朱自清先生,曾提醒我们,“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把诗只看成考据校勘或笺证的对象,而忘记了它还是一首完整的诗”者,其特长是“把美人变成了髑髅”(参见闻一多《匡斋尺牍》和王瑶《念朱自清先生》)2、功利主义与“文学的工具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现代性•席勒在200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症:•一方面以抽象的科学为代表,另一方面则以粗鄙的情感为代表。•现代人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德)马克斯▪韦伯:现代人是“没有精神的专家,不懂情感的享乐者”。“文学有什么用?”•实用主义时代的问题•重视文学的实用性:政治工具、商业手段、消遣方式•文学的兴盛还是商业的兴盛?•但讽刺的是,我们其实连文学的“实用性”也未做到:当代中国人的面临严重的语言表达能力危机3、文学的“现实功用”•当代文学教育的危机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目前中国人,特别是大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堪忧。•一方面是语言表达的单一化、机械化和模式化,缺乏起码的个性、感受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充满解构精神、谐谑反讽的“星爷”(周星驰)式的“大话”被尊为典范。•第三,还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对中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和对英语应试教育的单纯强调。•经典文学是人类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例:文学与语言能力培养•苏格拉底说,荷马是希腊人的老师。•因为但丁,意大利语走向成熟。•因为需要英雄的国民,拿破仑说,如果高乃依活着,他会让他做王子。•这一切正如歌德所言,伟大的诗人会使自己作品中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灵魂。•希腊人和中世纪的大学都把语言训练(修辞术)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的儒家更是强调“诗教”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所穷。”•(诐bi:偏颇;蔽:遮隔;淫:放荡;陷:沉溺;邪:邪僻;离:叛去;遁:逃避;穷:困屈)•言通乎心,心通乎道——故可以言观心、以言知人•语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能力和魅力,所以,孟子说他“知言”,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了解一个人的心性状态和精神境界。•文学教育的缺乏可能导致人的心智蒙蔽。•同时,语言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消除她的文化记忆,而消除文化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她忘记母语。•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唯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文的简洁、典雅、含蓄和形象都是字母文字很难相比的,特别是汉字的象形、会意、形声等特点,使得汉字天然具有形象性,用作家汪曾祺的话说,中国人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浩瀚”必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汉语更贴近诗性•汉语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语言,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字母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它不同于其他逻辑规则很强的语言,语言规则的逻辑化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先将感知到的世界加以了重组和秩序化,把具体的对象整理成抽象的概念,因此,阅读这样的语言要求我们首先把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感性对象,才能在心中唤起对物象的感知与体验。•“汉字每个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语),用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语汉字充满动感,不像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其与生活真实间的暗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信息,更接近生活与自然。•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中文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所以中文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语言之间的区别不在其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在于体验世界的方式不同•作家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独到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否贡献独特的感知、体验世界的方式,还原生活与存在的意义,正如莫言所说,“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得好,“语言的界限就是一个人世界的界限”,拥有一种语言不只是拥有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工具,而是拥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新世界,语言与货币一样,是世界的通行证,少一种语言我们就可能失去了许多了解、借鉴另一种文化的机会。•伟大的作品绝不属于某个地方、国家或语种,《巴黎圣母院》、《追忆似水年华》是用法语写成的,《战争与和平》、《卡拉玛佐夫兄弟》是用俄语写成的,《堂吉诃德》、《百年孤独》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哈姆雷特》、《喧哗与骚动》是用英语写成的,《红楼梦》、《阿Q正传》是用汉语写成的,可是它们都属于“世界文学”,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每一种语言的伟大。•全球化既是一个不断同质化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断尊重差异性的过程,语言是塑造自我的基本手段,是我们在世界中“定位”的最好标志。•守护语言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三、文学与情感教育•作家白先勇说:•“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高出一截。……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文学的慰籍•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贫瘠的田地变成芬芳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楼阁变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情感塑造•“民间故事书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马克思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哲学、宗教和科学实践的方式。我们除了应有科学的眼睛、道德的眼睛外,还应有艺术的眼睛。人丧失了艺术的眼睛,必然导致人生的亏欠与残缺。•托尔斯泰:•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人光有生存的技术和手段不行,因为它们只能保证我们活着,并不能保证活得好,活得有意思。有用性不代表一切价值,文学的价值就体现在那无法用“有用性”来衡量的部分。文学是作家独特生命体验的展现文学是作家的生命寄托与生命体验。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作家的意志、愿望、感情、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和人生、人性的独特视角。别林斯基反复强调:谁要成为纸上的诗人,谁首先应该是心灵上的诗人。诗人应当按其天性从现实的诗意方面看到现实。艺术的深度来自生存体验和思想的深度•《俄罗斯森林》的作者列昂尼德·列昂洛夫评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时曾画了一张有倒影的风景图,然后说:•“请看,如果中间这条横线标志着河岸,那么上面曲线则代表岸边耸立的一片丛林,而下面的这些弯弯曲曲的,错综复杂的线索则是这片丛林在水中的倒影。这水中的倒影不是要比那岸上的林木更曲折有致,更深沉感人吗?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就好比这林子,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则是这倒影。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对事件的如实记述,而是这些事件在人的心灵深处的折射和沉淀,是人与世界复杂关系在艺术家个性中的反映。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事件本身,那只要去读新闻报告或回忆录就够了……陀斯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比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泰斗显得更为深刻,正是因为他具有向纵深开掘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惊人的才能,他创造的意识世界渗透着他那炽热而深沉的个性。”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超越第一,体验可以使作家不受对象物理性的束缚,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的光辉。体验超越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我在世界中,世界亦在我中,通过体验,人从物理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和诗意的世界。•乔治•桑:“我有时逃开我自己,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鹋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由我自己伸张出来。(《印象与回忆》)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体验不是用贯常的眼光去“看”,而是用心灵去“感”与“悟”,这样就“能从贯常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歌德),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意义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诗人柯勒律治:“给日常的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美的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来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体验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超越第二,体验是获得“童心”,使人从既定成见和虚妄的世俗价值中超脱出来,重新发现人生和存在的本真意义。老庄:真人、至人、婴儿、童心……(明)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章安杂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作品•作家、艺术家应有双重的视角,他们一方面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另一方面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超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释放生活鲜活的诗意精神。•艺术体验是混合着成熟与天真、深刻与陌生、理性与感性的一种“健康的儿童性”。因此艺术体验能以超越的精神从成见与旧习中逸出,发现普通世界令人惊奇一面。五、“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当代作家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
本文标题:D 第三讲 文学的功能与价值jia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