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
-1-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2008~2010)根据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结合西山区实际,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中共西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就创新体制体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制定西山区2008年~2010年区域经济三年规划。一、“十一五”前两年经济社会发展简况――经济发展跃上新平台。“十一五”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24.7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2.90亿元,年均增长11.52%;总体财政收入由17亿元增加到26.46亿元,年均增长24.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5.18亿元增加到8.63亿元,年均增长29.07%;实际利用市外资金由6.9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608.79万美元增加到868.1万美元,年均增长19.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3.62亿元增加到80.06亿元,年均增长2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3.84亿元增加到85.43亿元,年均增长15.68%;三次产业比重由1.88:34.21:63.91调整为1.5:30.72:67.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831.48元增加到11127.68元,年均增长12.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78.19元增加到5938.21元,年均增长6.54%;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54.57%。2005年、-2-2006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加快,新增学校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全区中考平均分居全市前列,高考上线率提高到67.88%。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和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加大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子女入学保障的投入力度。“十一五”前两年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496万元,重点实施了农业、工业、信息化、医药卫生等各类科技项目98项,带动企业自主投入科技创新资金2867.92万元,发挥了科技项目引领支撑企业发展的作用。建成碧鸡卫生院、18个农村卫生所、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0个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所业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加合作医疗的群众达126396人。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9485人纳入城镇居民低保,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3.45万元,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准备工作,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8443个,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8984人。二、今后三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央、省、市将继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我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加有利于我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泛珠三角区域、西南各省的经贸合作,西山区作为昆明主城中心区之一、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云南省著名的工业基地之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承接、招商引资等方面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三是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之首,备受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把滇池治理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有利于西山区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快滇池草海治理保护,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四是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四创两争”工作的深入推进,安晋公路、西二环快速系统等一大批道路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在西山区启动实施,有利于加快海口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环境与商贸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后三年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一五”的前两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金融、土地、节能减排等硬约束加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问题突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工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仍是全区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全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对称,-4-工业经济存在整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关联度不够、工业产品能耗高、行业特色不突出、工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较多,就业压力较大,增收困难。四是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仍然繁重。四是在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保障、交通环境、生活出行、物价稳定等事关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上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很重。五是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创新工作、提高执行力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等。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三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三年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及区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立足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符合区情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巩固提升商贸业,提高经营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水平,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5-(二)总体思路继续坚持和完善区“十一五”规划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富民强区”这一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对外开放“五大战略”,培育壮大工业、商贸业、生物医药业、文化旅游产业、商务房地产业、都市农业“六大支柱”,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生活、老龄和养老事业发展“五大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招商引资、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建设、依法治区“七个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强区、宜居之区、活力之区、和谐之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主要任务1、构建“四个梯级板块”。根据全区三个镇、七个街道办事处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都市经济的聚集性和辐射带动特点,构建“四个梯级板块”的都市经济发展格局,即:金碧、永昌街道办事处围绕螺蛳湾片区改造提升、金碧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突出商业中心、时尚购物、流行文化的特点,在提升发展中扩展实力;马街、棕树营、西苑街道办事处围绕商贸聚集区、文化休闲区、生活居住区、商务会展物流区的定位,在加速发展中提高质量;福海、前卫街道办事处和碧鸡镇高海公路沿线围绕草海湖滨新区建设,突出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娱乐、餐饮文化、高端地产、行政办公的功能,提升改造昆安高速路沿线各类专业市场,在持续发展中创造优-6-势;碧鸡、海口、团结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依托资源优势,结合海口工业园区、团结旅游小镇、滇池西岸湖滨生态带建设,采取新型工业化、提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等手段,在统筹发展中增强后劲。2、细化产业布局。将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延伸细化到三个镇和七个街道办事处:工业主要布局在一园一片(海口工业园区、长坡片区);商贸业主要布局在七个街道办事处,发展的重点在金碧、永昌、福海、前卫片区,发展的潜力在马街片区;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马街、西苑街道办事处和团结镇;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布局在团结、碧鸡镇和环湖沿线;商务房地产主要布局在七个街道办事处,发展的潜力在环湖和昆安高速路沿线;都市农业主要布局在碧鸡、海口、团结镇。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山水文化园林特色突出的现代新西山。3、实施八大工程。开展以“思想大解放,西山大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思想解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投入保障,快速推进海口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经济突破工程;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实施招商引资推进工程;以“三最四低”为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软环境建设工程;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围绕马街片区改造、螺蛳湾市场改造提升、南市区商圈构建等重点,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实施都市经济发展工程;加快滇池草海治理保护开发,实施草海湖滨新区建设工程;按照城乡-7-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城乡建设工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级规划、区级实施,统一设计、各具特色,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加快实施、改善民生”的要求,实施城中村五年重建工程。(四)主要目标(2008~2010)根据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冲刺‘十二五’”的工作要求和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十一五”后三年,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目标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年均递增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0元以上,年均递增9.62%;财政总收入达50亿元,年均递增23.63%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6.36亿元,年均递增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1.93亿元,年均递增25%。――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末,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28亿元,年均递增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亿元,年均递增18%;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5%――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由2007年的74%提高到79%,城市建成区人口达71万人,把西山区建设成为适宜人居住的湖滨特色生态区,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工业聚集区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小城-8-镇、中心镇建设快速推进,功能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到“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3682元,年均递增7.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72元,年均递增6.01%。多渠道、多形式、全覆盖解决城市双困户住房问题。农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全覆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西山区主要发展目标对比表年度2007年“十一五”规划计划年均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实际完成数同比增长计划完成数计划年均增长生产总值162.8972亿元11.5%11%250亿元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665亿元6.4%15%37.28亿元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617亿元22.13%15%156.36亿元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2268亿元7.97%21.93亿元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372亿元16.2%15%140亿元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127.68元12.91%5%13682元7.03%农民人均纯收入5938.21元6.03%6%7072元6.01%财政总收入26.46亿元26.31%15%50亿元23.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263万元30.5213%15亿元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8‰以内稳定在6‰以内控制在5‰以内――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继续巩固义务教育“两基”成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面向昆明市、云南省,开展订单式职业技术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9-毛入学率达100%以上。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达85%以上,社保基金征缴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体育事业的
本文标题:创新体制机制,西山区区域经济三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9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