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1届高考复习方案与检测人教版课件: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纲展示能力要求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理解人类活动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及在当地环境下,人类应如何进行各种活动。在能力要求上突出区域识别和区域特征的具体分析及应用。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成因。在能力要求上突出区域识别和结合图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性和差异性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它是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CO2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硫酸钙的形成及沉淀O2的平衡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使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的表现涵义意义举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如下: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气候与水文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生物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有河马等;亚寒带则为针叶林,有紫貂等植物也影响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温差,年温差小气候与土壤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土壤温度大,蒸发后,大气中水流充足,易成云降水,增大降水概率,使温差缩小、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是流水切割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地貌与水文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深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是流水切割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影响生物阴坡和阳坡的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影响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土壤也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江南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例证一(2009·天津高考)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答案:(1)D(2)A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湖泊底部有多层沉积物,使湖底不断上升,湖水外泻,湖泊变为平地而消失。第(2)题,湖泊是地表水,属于水文因素,水文条件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例证二(2009·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的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解析:本题以罗布泊的消亡为背景材料,通过呈现示意图,综合考查考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运用地势判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湖泊面积萎缩、湖岸向内收缩、新岸低、旧岸高,又因是盆地地形。第(2)题,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第(3)题,仍然要以整体性的思想贯穿思考的始末,即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利用。变式训练1.读“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2)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2)图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第(1)题,比较三个阶段大陆沿岸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2)题,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A2.下图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2)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一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暴雨的冲刷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的更替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项目内容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概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以水分为基础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自然带更替方向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项目内容概念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基础水热条件的变化根本因素海拔高度景观变化与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类似(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项目规律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③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①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②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在中纬度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判断内容判断方法判读南北半球自然带数量:一般阳坡多于阴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一般阳坡一侧高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3)雪线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①概念: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同一山地不同坡向,雪线的高度往往不同,雪线的高低主要受山体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②世界雪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如图所示③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A.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从图上看出世界范围内雪线高度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逐渐升高。同一山体,阳坡因日照强,气温高,故雪线高于阴坡。如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约高200~400米。B.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主要是因为南坡降水多。C.地表起伏: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5.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热带草原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海岸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等热带雨林带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澳大利亚大陆西海岸荒漠等洋流例证一(2009·上海高考)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复习方案与检测人教版课件: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0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