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v1.1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一、影子银行研究的问题(一)定义及体系(二)产生原因(三)属性(四)影响(五)监管二、存在问题三、未来研究方向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体系研究影子银行(shadowbanking)一词最早出现于2007年,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McCully)提出。McCully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统。GaryGorton(2009)从证券化的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回购市场与必需的抵押品,包括资产证劵化债务的组合。Pozsar(2010)认为官方隐含提升的信用中介,官方间接提升的信用中介以及非官方提升的信用中介都属于影子信用中介。专门从事影子信用中介活动的实体为影子银行。英格兰银行副总裁PaulTucker(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代替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工具、结构、企业或者市场”。国外影子银行的定义FSB(金融稳定委员会)(2011)则对影子银行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所谓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的则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在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方面需要受到关注的实体及其活动;同时,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国外影子银行的定义在我国,学者对影子银行未形成一致性意见。与国外影子银行相比,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与国外影子银行是有很大区别的。王增武(2010)认为中国当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影子银行体系,但证劵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具有影子银行产品性质。文维虎(2010)认为我国社会出现的无序期货投资与交易乱集资、抬会与标会、农村基金会、非法投融资等,都是影子银行的中国式体现。国内影子银行定义国内影子银行定义苗晓宇陈晞(2012)认为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应该拘泥于机构界限、监管与否和业务品种的划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文认为只要能够创造信用,但不用向央行缴纳准备金的业务或机构都被界定为影子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收到巴塞尔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与准实体。国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Pozsar,Adrian,Ashcraft,andBoesky(2010)将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外部、独立和政府支持四类。内部系统是指持有银行的公司(BHC)支持的银子银行活动,外部系统是指由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的影子银行活动,独立的影子银行机构则不依赖与其他主要金融机构,政府支持的影子银行系统在隐性的政府担保下提供信贷中介服务。2012年,FSB(2012)为了更好的制定政策与监管策略,把影子银行做了一个划分。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应该分为五大类:1.银行与其影子银行的交易活动;2货币市场共同基金;3其他影子银行实体;4证券化活动;5证券的借贷以及回购。国内的影子银行体系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界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典型形式:1委托贷款;2理财产品;3担保公司;4典当行;5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以及地下钱庄等违规融资模式。李蔚,苏振天(2012)认为,从机构层面看,西方影子银行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按揭金融公司、结构化投资实体、私人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在中国,则主要有: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2信托投资公司;3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4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如典当行、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等类似机构;5民间金融组织;6资金富裕的大型企业中外影子银行体系对比张田(2011)对中外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在国外,上述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机构与活动实质上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网络,通过严格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传统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到期的简单过程,分解加工成了包括一系列影子银行参与,依靠批发融资,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非常复杂的信贷流程。在美国、欧盟等发达金融市场中,影子银行体系在资产占比、金融交易规模等方面已全面超过传统商业银行,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市场。而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本质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更多是对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民间借贷、银行表外业务、各类私募基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信贷类产品等。其中银行表外业务属于隐含于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体系,是监管体制内机构所从事的监管较松散的业务。上述机构和业务运行模式普遍简单,尚未进入资产证券化和金融交易范畴,也没有形成网络化、链条化操作,主要停留在融资信贷和股权资本融资阶段。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Gorton&Metric,2010;Pozsar,2010;Schwarcz,2012监管套利是影子银行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Langevoort,2010数量众多且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投资者对短期债券的需求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各种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技术支持则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催化剂。Derezende(2011)则认为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监管框架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金融创新以及被管制银行与未被管制银行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国外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大都以美国的案例为基础,论述影子银行的发展、运作及其监管状况,并由此得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启示。所以在产生的原因方面,众多学者是在美国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国内研究何德旭,郑联盛(2009)刘文雯,高平(2010)王达(2012)张田(2012)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首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降低了传统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为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带来机遇。其次,国际上机构类投资呈现爆炸性增长,为影子银行体系运行创造了条件。第三,担保品市场快速发展,为影子银行体系成长提供保障。第四,美国金融监管发生重大法律变更,为影子银行体系活跃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张田(2012)国内研究而基于我国国内的背景下黄益平常健杨灵修(2012)三位学者认为产生的核心是就是金融抑制。中国金融体系至今距自由市场机制还相差甚远:大部分金融机构仍更像是政府机关;基准利率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政府仍然对资金分配施加影响。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仍然很不发达。国内研究张磊(2012)季伟(2013)战宏(2013)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总结了影子银行在我国产生的原因,认为影子银行这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发展较快,这是由于中国的金融抑制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由于信贷的紧缩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民间资本没有足够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出口,中小企业只能被迫寻求新的融资方式。国内研究影子银行属性影子银行属性运作规模稳定性影响运作Pozsar,Adrian,Ashcraft,andBoesky(2010)阐述了影子银行活动的七个步骤:1.金融公司组织贷款;2.形成周转性短期贷款,并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3.经纪自营商将贷款形成资产池并结构化为资产支持证券(ABS);4.ABS资产池再通过其他复杂的混合金融工具筹集资金;5.将ABS结构化为债务担保凭证(CDO);6.有限目的金融公司(LPFCs),结构投资载体(SIVs),信贷对冲基金等充当ABS中介,它们通过发行各类工具筹集资金;7.上述筹资活动都在资金批发市场进行。规模大部分文献对美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估计(如Gorton&Met-rick,2010b;Pozsar,2010;Schwarcz,2012)。Bouveret(2011)则借鉴Pozsar(2010)的做法,对欧洲的影子银行规模进行估计,并比较欧洲和美国的影子银行发展状况,发现两者存在两个方面的明显区别:一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缩小,而欧洲则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二是欧洲影子银行以期限转换为主,而美国的则以信用转换为主。规模国内外有些机构测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时候,往往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认为,中国“影子金融”的融资规模大约为20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银行放贷市场的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2012),其口径是融资,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一致。2012年11月海通证券测算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辛灵,2012)。实际上类似于广义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的非银行贷款融资。稳定性李华、闫立刚(2007)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作为银行体系的影子,与原有传统银行体系在同一金融市场中存在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与合作,甚至融为一体,来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易宪容(2009)指出,影子银行借助金融创新无节制地快速扩张信用,而信用的快速扩张导致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郑联盛(2009)认为,影子银行可从两个方面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一是普遍存在的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二是与传统银行机构的竞争带来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何德旭、郑联盛(2009)指出,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导致金融体系极大的脆弱性。李扬(2011)指出,影子银行体系主要通过发展交易活动和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向经济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信用供给,而对于货币当局紧紧盯住的货币存量,它们基本上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不仅逐步侵蚀了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地,而且从根本上削弱了货币当局的调控基础。毛泽盛,万亚兰(2012)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上,影子银行因其独特的信用创造功能,给社会货币供给带来挑战,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GortonandMetrick(2009)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通过回购协议的运行方式来表现,高度抽象化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机制。PaulTucker(2010)详细介绍了影子银行系统各组成机构,提出中央银行应借助于其在回购市场的中心地位,运用再贴现等手段调整货币政策,以更好规范影子银行。FabioVerona(2011)以次贷危机为切入点,通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论证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AndrewSheng(2011)提出M5作为新的货币供应量衡量标准,M5=M2+影子银行体系,文章通过大量数据证明影子银行加剧了货币政策的复杂程度,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应进一步扩大货币政策实施和监管的范围。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上增武(2010)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指出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模糊了中央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口径,放大了市场的货币供给量。贺军(2011)主张“一分为二”的看待影子银行,在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上两者更是相辅相成,影子银行成长离不开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其真正壮大又得益于紧缩政策的环境刺激。李扬(2011)认为影子银行从根本上削弱货币当局的调控基础,其与传统银行相比,主要是通过发展交易活动和提供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来发挥货币供给作用,而对货币当局关注的货币存量基本不产生显著作用。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IMF(2008)指出,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成为引致危机并使危机恶化
本文标题: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v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7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