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111《教育心理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二、章节重点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而是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而不是教导他们知识和技能、并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这可能是由教师对学校的社会化过程所致,在学校里,人们总是希望教师把学生管教得老实听话,因此,教师在此阶段总是希望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景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能生存时,他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从而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上,考虑一些与教学情景本身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适应前两个阶段后,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别需要问题,并认识到学生们的先前知识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同样一种材料可能适于某些学生,但不适于另外一些学生,同样一种教学方法对好学生有效,但对差学生则行不通。从而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有些教师从来没有进入到这一阶段。因此,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将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活动。无论是课堂管理、教学设计还是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启示,使自己尽快完成这一成长过程,早日成为一名专家教师。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教师参与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的研究方法有:(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实验研究(5)行动研究第二章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能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如果不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2是顺应。个体的心里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经验。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思维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未获得“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守恒”概念。但是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3)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揭开新的可能性,但只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联系和习的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4)对于教育的意义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在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个阶段总是后一个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教育不能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来对待,要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来考虑教学。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这种潜在的发展水平变为现实的发展,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其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具体阶段解读见教材),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4.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所有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此处要注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个别差异以及掌握如何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35.学习风格差异在因材施教中的实际意义学习风格(learningstyle)又名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这里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但是,只有那些一贯的、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才构成学习者所独有的学习风格。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采取与学习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冲动型与反思型认知方式、整体性与系列性认知方式。第三章学习的基本原理1.学习的基本概念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经验而引起的。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2.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3.加涅的五种学习分类加涅(R.M.Gape)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做了分类。他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5种才能:(1)言语信息学习:掌握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2)智慧技能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如何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4)态度的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任务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的学习:又成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楔子技能、作图技能等。4.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理解各派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吸取的趋势(1)19世纪晚期,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2)同时,针对冯特的内省法和元素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反对意见:首先,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对冯特的另一种批判来自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德国的格式塔学派,它形成于1910年,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魏特海墨为首,他们集中批评冯特的要素主义。(3)在与格式塔学派展开论战的过程中,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吸收认知派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其中有两个典型的代表:早期的托尔曼(E.C.Tolman)和后来的班杜拉(A.Bandum)。(4)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认知学习理论逐渐进入了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倾向: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5)几乎是与此同时,心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潮:人本主义,它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它从4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这一思潮的代表包括马斯洛、罗杰斯等。(6)在当今的教育心理学界,建构主义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人把它称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了科学、客观、控制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刺激—反应的学习观,以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在桑代克、华生等前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操作行为成了获得某种强化物的工具,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可能有多个自发的反应,研究者如果选择其一给予强化,那这个反应在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强化原理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通过对强化的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受到了桑代克的效果律的影响,但他用“强化”取代了“奖励”,不再用使学习者满意与否作为强化的标准。他认为,学习就是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概率的刺激,正强化指的是通过加入喜欢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负强化则是指通过撤销不喜欢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1925—)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的训练,但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他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而且他重视对社会学习的研究,形成了他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和观察学习。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表征与认知生长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他认为,认知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认知结构•作为编码系统的认知结构布鲁纳非常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进一步认为,在感知外界时,人不仅要把感觉信息输入归入某一类别中,还要根据有关的类别进行推理。这种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层次性的结构安排,概括性水平较高的类别处于高层,而比较具体的类别处于低层。•学科结构的掌握与认知结构的思想相联系,布鲁纳强调,教学一定要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形成发现的态度和方法。58.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传统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动物或人的学习基本上是机械学习,它对学习教育没有什么价值。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8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