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中心王延伟wyw.1980@163.com•人格心理学课程体系第一讲:人格导论开启人生第二讲:认识自我心理之源第三讲:优化个性融入群体第四讲:人际和谐立世之本第五讲:恋爱婚姻幸福之舟第六讲:应对挫折心理减压第七讲:健全心理积极心态第八讲:人格修养幸福之源正确的态度:(一)归零的心态(二)学习的心态(三)卓越的心态(四)坚持的心态(五)合作的心态(六)换位的心态(七)欣赏的心态(八)感恩的心态第一讲:人格导论开启人生中文的“人格”——学术词语从现代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中的“人格”一词来自英文“personality”,英文“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即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人格及其基本特性:人格,即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整体性,主要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相反,则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稳定性,主要包括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独特性,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社会性,主要是指把从婴儿开始,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多重人格: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对于个体内部而言,是个体人格内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信仰、价值、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和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其二对于个体及其外部关系而言,是指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三,对于群体人格而言,是群体及个体人格与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结构、人格过程、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研究和人格评鉴等领域中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它对于大学生了解人格识,塑造健全人格,预防常见心理障碍和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心理的形成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结束,谢谢大家(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性和攻击的本能所驱动,根据快乐原则倾向于把紧张减弱至恒定的较低水平;人的所有行为不仅是被决定的,而且多数行为是由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力量所决定的。第二讲:认识自我心理之源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和直接感知有关,人类能够意识到得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的精神活动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前意识:人类通过观察能够意识到得心理现象,可以恢复的记忆。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主要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其来源少部分是由意识压入的,大部分从未意识到。它在人们的人格占据优势,有力地操纵者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二、人格的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本我又叫“伊底”,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一种混浊状态,一锅沸腾的激情”,它不受任何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等因素。本我和躯体是同存亡的,它是构成人体生命力的内在核心,是与生俱来的,靠遗传的本能提供能量、激起欲望的,它不与外界直接进行交往。在本我中没有时空概念,不承认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不会对心理过程造成影响,而且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性。本我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快乐和满足,本我在追求满足与快乐时,根本无视外界的冲突和实际的危机。自我: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出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接触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本我与外界打交道的中介环节,用现实原则代替了本我的快乐原则。超我: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它反过来又监督自我的活动。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受到师长、社会典范的影响。后来又接受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社会理想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在弗洛伊德看来,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对于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来说,这三大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三者的有机配合可使人很好地与外界进行交往,使人的基本需要与欲望得以满足,人的崇高理想与目标更好地实现。反之,如果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互相冲突,人就处于不正常的状态,甚至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的生存与发展。三、人格的人格动力:心理能量、能量宣泄和反能量宣泄驱动人格这个动态系统进行运动、变化、发展的能量来自人格系统的内部,被称为“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是由本能提供的,而本能活动的中心则是本我。因为各种各样的本能在一起构成了总的心理能量,所以本我是心理能量的最初储藏库。心理能量的分布:本能的满足是由本我的能量通过反射活动与愿望满足活动来实现的,像饮食、大小便、性高潮等这类的反射活动,能量通过运动肌的收缩而消耗。在本能欲望满足的活动中,能量就被用来产生一个本能对象的倾向,从而使能量得以消耗。当越来越多的能量从本我转移到自我时,自我的能量不断增强,本我就变弱了。这样自我就可将能量用于满足本能以外的其他活动中去,以发展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2、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反宣泄则是指抑制本能冲动的力量。本我只有能量宣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宣泄作用和反能量宣泄作用。反能量宣泄作用是人格内部对本我冲动的一种阻力,防止任何轻率的行为发生,所以可以把反能量宣泄作用看作是一种内部的挫折。外部挫折则是指外部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制作用,并且内部挫折是在外部挫折的前提下产生的。能量宣泄作用与反能量宣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时常存在的,从而在人格中形成无数的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可分为两大类:本我—自我冲突;自我—超我冲突。本我和超我也会发生冲突,但总需要自我来过渡,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单纯的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能量宣泄的持久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本能为宣泄提供能量的多少和反宣泄的抵制程度大小。(四)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前面曾提到,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如有人作风不好就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3)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如一个性欲很强的女人却故意装作很正经的样子,因为她认为性的冲动是一种罪恶,结果欲盖弥彰。(4)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5)否认作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6)抵消作用。是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如一个曾对过去的性的经历感到罪恶或内疚的成年人,变成了一个经常做礼拜的极为虔诚的清教徒,就是抵消作用的表现。(7)升华作用。这是一种调和的方式,它既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与启示:评价:(一)先天觉得的人格观。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意识追求之中,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6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二)消极悲观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来到的世界是处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们。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而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三)因果论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现时的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原因而不是由人们未来的目标所左右。人们并不是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相反,他们被困于性爱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斗争中不能自拔。(四)潜意识论人格观。精神分析理论是倾向于潜意识动机方向的。这些动机使人们成为自己潜意识的奴隶。启示:(一)重视儿童早期德育,建设良好家庭德育环境。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道德)模型在其5岁左右就已经完全定型了。(二)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道德)冲突往往是由于外部环境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能达到减轻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冲突与挫折,达到内心平衡的目的。(三)由道德灌输逐渐变为儿童的主动性发挥。发展健康的“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四)因材施教,重视预防、疏导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某一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则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定减弱。认识自我心理自我关系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A:公开的自我D:盲目的自我C:未知的自我B:秘密的自我我自己他人乔韩窗口理论A:公开的自我:真实透明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自我情况。B:秘密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如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苦等。C:未知的自我: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但是却真实存在的。D:盲目的自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却了解的情况。人生的9个元素:第二讲结束,谢谢大家第三讲:优化个性融入群体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1.情感色彩明显,情绪控制力差。2.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协作力差。3.追求爱情,但处理爱情与学业关系差。4.富有理想,但认识现状能力差。5.关注自身修养,但人格修养欠缺。二、大学生常见群体类型:(一)业缘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因此,围绕受教育活动结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围绕学业而与各门课程的老师结成的师生关系,与同班同学结成的学友关系、学生与学校各部门职员的关系等。今天的师生关系虽不像过去那样密切,但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不仅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地学习成长。(二)心理需求型:心理需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