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四年级上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主备人:李建蓉成员:黎素珍何巧李兴蓉刘永明唐乐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10个生字,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教具准备1.收集有关刘禹锡、元稹、张继三位诗人的资料。2.收集有关描写洞庭湖、菊花的诗句。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优美风景。(展示课件第四屏)(二)让学生交流观看洞庭湖美景后的感受。(三)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却是柔和瑰丽。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去看看月夜中的洞庭湖到底是怎样的。二、作者简介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展示课件第五屏)(一)自由轻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将古诗读通顺。(二)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三)听师范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交流)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个人修改(一)默读古诗,思考:古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交流)(二)品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2.全班交流“湖光”、“秋月”、“和”、“潭面”、“镜”、“未”的意思。3.全班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4.引导学生想象:“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5.朗读诗句,说出诗句的意思。(三)品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2.全班研讨:“白银盘”是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3.引导想象: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示课件第六屏)4.朗读诗句,说出诗句的意思。(四)指名朗读古诗,想象画面,完整地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一)与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雍陶也写过一首《题君山》,它与《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诵读:(展示课件第七屏)《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二)教师小结。(三)背诵《望洞庭》。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一)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描写菊花的古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指名汇报)(二)唐朝有一位诗人非常喜欢菊花,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稹诗人写的《菊花》,去看个究竟。(展示课件第八屏)二、检查预习(一)作者简介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元稹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二)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展示课件第九屏)1.重点掌握读音的生字舍()遍()偏()尽()2.比较区分字形遍——偏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展示课件第十屏)一)自由轻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将古诗读通顺。(二)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三)默读古诗,借助注释尝试理解古诗,并进行交流。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一)品读“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1.引导想象:这是怎样的秋丛?怎样绕着房屋?2.说一说:在作者眼里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展示课件第十一屏)3.反复诵读诗句,思考:这句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引导理解“遍绕”、“日渐斜”。4.诵读诗句,说出它的意思。(二)品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指名汇报,教师点拨。(三)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出来。五、背诵古诗自由练习背诵古诗,并背给同桌听。第三课时一、解题导入(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展示课件第十二屏)(二)解题、简介作者1.说说“枫桥”、“泊”的意思。2.说出题目的意思。3.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张继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同时介绍张继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三)过渡:夜晚,诗人把船停靠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赶紧去学习古诗吧!二、检查预习,初读古诗(一)出示本诗中的生字词,指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展示课件第十三屏)(二)自由轻声读古诗,要求将古诗读通顺。(三)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初读古诗的情况。(展示课件第十四屏)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一)默读古诗,借助注释尝试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交流。(二)全班齐读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诗人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一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三)品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指名诵读,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2.引导想象:在满怀“愁”绪的作者眼中“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会是怎样的呢?3.情境导读,想象画面,配乐诵读本句古诗。(展示课件第十五屏)4.全班研讨:作者为什么“愁眠”,难以入睡?5.诵读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四)品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指名诵读,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2.难以入眠的诗人听到从寒山寺传来的一阵阵的钟鸣声,涌上他心头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情绪?请同学们说一说。3.请同学们动笔将作者的所感、所想写下来。4.指名汇报,同时带领学生反复吟诵本句诗。5.诵读诗句,说出诗句的意思。(五)有感情的诵读、背诵古诗。四、拓展延伸(一)面对着满怀“愁”绪的作者,你想说些什么?指名汇报。(二)根据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意境,展开想象,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分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单元6观潮主备人:李建蓉成员:黎素珍何巧李兴蓉刘永明唐乐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能抓住重点句,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并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4.会认本课“盐、据、昂、鼎、沸、崩”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盐、据、卧、塔、沸、震、吼、涨”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卧”、“风号浪吼”、“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意思,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谁能说说哪些地方的景象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一课,将带领大家欣赏一种神奇壮观的涨潮景象。个人修改(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四)据题质疑。1.围绕课题,你有什么疑问?2.师生梳理:(1)“观”是什么意思?(2)观哪里的潮水?(3)观什么样的潮水?3.结合预习,汇报收集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4.导入: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有数不尽的中外游客从各地赶到钱塘江,观赏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涨潮时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它、观赏它、感受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二)(展示课件第三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三)读了课文,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板书:天下奇观)(四)理解“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展示课件第四屏)学生选择理解。三、精读课文,理清条理(一)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1.潮来前(②)2.潮来时(③④)3.潮退后(⑤)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分三步:一是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潮来前”的“奇”(第一课时完成);二是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奇”;三是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潮过后”的“奇”。(第二课时完成)](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课文,体会“潮来前”的“奇”。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潮来前是什么景象?“奇”在何处?用“~~”划出相关词句。2.组织学生交流划出的语句。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2)理解“江面越往东越宽”。(展示课件第五屏)(3)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的景象“奇”在何处?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6.小结:人们一到早来到盐官镇,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看潮水,潮来时的景象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五、识记字形(一)形近字比较。塔()沸()吼()搭()佛()孔()(二)着重指导书写。沸卧震(三)抄写生字。(四)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二)人们等着盼着,潮来时是什么景象?我们继续《观潮》。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奇”。1.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课文,思考:钱塘江大潮“奇”在何处?用“~~”划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品读划出的语句3.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1)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展示课件示第六屏)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2)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展示课件示第七屏)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4.指导朗读重点语句,体会大潮的雄伟气势。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展示课件示第八屏)填空并观察表示顺序的词语。6.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展示课件第九屏)谁能把潮来时潮水的声音、样子有条理地说一说,为画面配上解说词。(指导有感情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7.你认为潮来时的景象“奇”在何处?(引导学生归纳出: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二)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潮退后”的“奇”。1.潮来时的场面非常的壮观,那潮退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退潮后的景象“奇”在何处?划出相关词语和句子。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谈自己的体会。重点理解:“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霎时”“涨了两丈来高”等体现江潮速度之快之奇的词语。3.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三、赏读课文,感受奇观(一)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誉为“天下奇观”了吗?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一)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二)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还想了解什么?(三)拓展练习(展示课件第十屏)1.任选一个角色,根据要求进行片段练习,(注意讲述的顺序,可以加上收集的材料内容)角色:导游记者科学家现场观众……要求:记者1:现场报道人们观潮的盛况。记者2:现场报道涨潮时的壮观景象。导游: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科学家:解释钱塘江潮汐形成的原因。现场观众:观看后向家人描述观潮的情景。2.学生汇报。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分层作业板书设计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潮来时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过后:慢慢恢复平静教后反思第二单元7火烧云主备人:李建蓉成员:黎素珍何巧李兴蓉刘永明唐乐友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描写大自然壮丽景象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美。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展开想象,写一两个片段。教学难点学习描写火烧云变化的方法,运用朗读、练写等方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学习并积累描写大自然壮丽景象的词语;体会火烧云的神奇、壮观。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描写大自然景色
本文标题:四年级上第2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2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