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曹操一、作者简介•1、生平•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2、文学家的曹操。(1)地位:A、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B、文坛领袖——倡导者、组织者与实际建设者——开一代文风——建安风骨(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以情纬文,以文被质”)。C、“缘事而发”——“汉末实录,真诗史也。”•(2)曹操诗歌特色•A、学习乐府——继承、发展。•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现实,寄寓感慨,•“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胡应麟)。“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B、慷慨悲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陈祚明)•“慷慨悲凉”(冯班《钝吟杂录》)二、解题•1、选自《步出夏门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又称《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亦称《河朔寒》)、《龟虽寿》四章。•2、背景述略•东汉末年,(辽西)乌桓强盛——成为边患。•建安十年(205),曹败袁绍,绍死,子袁谭、袁尚逃乌桓,勾结为害。•十二年夏曹北征。九月班师,途经碣石等地,写了这组诗。•描写河朔风土景物——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3、现存的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山水诗。三、作品读讲•1、内容、结构分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1、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2、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思考:这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里体现出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观”字统领全篇——下由“观”字展开——登山所见。•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3层(9—12句):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体裁:乐府诗、写景抒情诗)(观沧海:诗眼,统领全篇)(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远视、俯视)(近视)(听觉、视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景虚景(想象)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诗目的:咏志)(主题:表现开阔的胸怀,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写景(分)四、艺术特色•细致描绘与酣畅笔墨的结合,优美与壮美的和融。•1、单视点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1)从逻辑联系看:•1、2句叙述因、目的——东临竭石,以观沧海;•中间6句写观的结果——所见山水、草木之景,•后4句因观而想——想象日月星辰的运行与水天交融的壮美。
本文标题:2016年秋季版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9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