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考纲要求]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科技成就“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1)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2)扩大版图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②南方: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③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影响:扩大了秦帝国的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主要内容(1)郡县制①实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和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②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③特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④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皇帝制度①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②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3)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②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以备皇帝裁决。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管辖。(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演进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史称“汉承秦制”。2.中央官制:汉武帝选派亲信近臣组成“中朝”,拥有决策权,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3.地方制度(1)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东汉时作为监察机构的州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州之下为郡、县。4.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任命的制度,推荐的主要标准为德行和才能。5.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上,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误区警示]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3(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归纳提升]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图示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法提示]凡涉及“兼并四海”“扫六合”“六王毕”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秦国完成全国统一;凡涉及“皇帝制度”“皆出于上”“定为一尊”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凡涉及“大一统”“刺史”等词语的,大多是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主题一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要点拓展]1.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4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2.作用(1)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史料探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解读]史料①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1)史料信息①表明秦统一后设置了皇帝制度之下的中央官职及中枢机构。②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东汉)班固《汉书》↓(2)史料信息②可以说明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军权属于皇帝。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与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主题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影响、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史料二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5——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问题]依据史料一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史料二是如何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弊端的?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1)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史料二:“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2)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的错误,是秦朝残暴统治引发的,可以看出柳宗元肯定了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3)史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3)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分强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皇权过分专制,中央权力过大;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综合史料信息认识到,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史论拓展]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反映的趋势及区分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1.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区分(1)概念内涵: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2)政治体制:贵族政治与西周分封制相伴而生,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6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统治的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史学新论]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比较【史界观点】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围绕着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1)秦统一后的争论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其中,魏晋时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2)唐朝的争论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郡县制。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举“有叛人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2.宋元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提出两制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脱了封建和郡县之争。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7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就是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思考感悟】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对点训练](2015·雅安高三模拟)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其管辖范围与今雅安大体相同。据此可判断,当时的雅安()A.已归属秦朝统治B.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C.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D.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材料中已归属有误,故A项错误;设置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材料中有严道、青衣道,故B项正确;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才出现的,且丝绸之路未经过该地区,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雅安是西南经济中心之一,故D项错误。一、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81.(2013·高考浙江卷)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析:选A。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2.(2012·高考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
本文标题:【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一 第2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0597 .html